秦直道修筑概况及西线说的探究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年),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主持修筑了一条自云阳县至边境九原郡的交通要道,史称“秦直道”。这条军事交通要道在抵御匈奴、巩固边境稳定、促进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秦直道修筑之后不久,秦朝短命速亡,汉朝承袭而用,统治者充分利用秦直道打击匈奴。

秦直道修筑概况

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下令“车同轨,书同文”,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公元前年,秦始皇下令修直道,《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埂谷,直通之。”所以后世将秦始皇修筑的这条道路称为“秦直道”。事实上,秦直道不仅仅是一条自关中云阳县至边境九原郡的交通要道,近年来考古工作者陆续在直道附近发现有兵站、烽隧、离宫、骚站等附属建筑遗址,说明秦直道是点、线、面相结合的军事交通体系。

秦直道的修筑时间是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年)。有的学者认为秦直道是在原有的道路上修筑的,赵武灵王时期就有从云中到九原的道路。但是近年来秦直道的考古发掘印证了秦直道路土下层并未发现更早的土层,这说明秦直道是秦始皇三十五年派遣蒙恬修筑的一条道路。关于秦直道完工的时间,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据此记载说明秦始皇去世前,历经两年时间直道己经修筑完成,所以秦二世、赵高、李斯一行人才从直道归至咸阳,为秦始皇发丧。当时秦直道在秦二世时期还在修筑,并且持续了好多年。直道从云中县至九原郡,路途遥远,沿途多山岭,并且在直道附近又发现有众多建筑遗址,这样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多年时间。

秦直道修筑的原因主要是抵御北方的少数民族进攻以及对运送军资货物的考量。少数民族入侵一直是破坏北方边境的主要问题,这在战国时期就己经凸显出来。秦国边境虽然屡遭匈奴入侵,但是秦始皇为了集中全力统一六国,就采取消极的防御措施—筑长城,来抵御匈奴入侵。待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西北斥逐匈奴”这些措施“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同时蒙恬“将三十万众守边”,维护了边境的稳定。但是随着长城的修筑及军队的驻守,后勤补给问题日渐突出,

原有的道路运送衣食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于是在秦始皇在多次考察之后,修筑从关中地区到北方边境的军事交通要道—秦直道,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沟通关中地区与北方边境地区最短的交通要道,无疑是秦直道,如果遇有敌军入侵北部边境,关中可迅速派兵到达前线作战,从而维护了北方边境的稳定。

在秦直道的使用方面,主要是汉代利用较多。秦直道修筑之后不久,秦朝灭亡,汉代多次利用秦直道击退匈奴进攻,使得秦直道充分发挥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功用,汉代利用秦直道相关的文献记载较多,后文有重点论述。东汉以后,随着中原王朝统治中心的东移,沟通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的道路主要是河东道,秦直道的军事作用逐渐减退,但是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仍然发挥着作用。

唐朝建都长安,强大的突厥派十万铁骑进犯渭河岸边,兵峰威逼长安,唐王朝转守为攻再夺河南地,设置东、中、西三个受降城控制阴山防线,直道联系北部诸郡的作用显而易见。宋、元时期,直道沿线及其两侧,战争连绵不断,特别是宋与西夏、金的战争中,始终在秦直道一线及其近侧进行。一直到了明代,直道仍旧是一条通途,李自成与明将曹洪之战,也发生在秦直道近侧,清朝初年,秦直道才渐趋湮塞。总体来说,秦直道自修筑之后,一直被沿用到清朝,其中秦汉时期是秦直道利用较多的时期。

学术界给予了秦直道高度的评价,秦直道的修筑,抵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维护了边境的稳定,促使北部边郡的开放,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愧为“古代高速公路之首”。

秦直道路线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埂谷,直通之”。由于司马迁在记载秦直道时,没有记载直道的具体走向,只记载了直道的起点和终点,以致后世的史学家对直道的路线产生了分歧,主要是以史念海先生复原的西线和以王开先生复原的东线为代表。

秦直道西线

史念海先生年在《陕西师大学报》杂志上发表了《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由此引发了学术界研究秦直道路线的热潮。史先生认为秦直道的走向是:由陕西省淳化县北四十里的梁武帝村秦林光宫遗址起,经子午岭主脉北行,到定边县南,转向东北行,进入鄂尔多斯草原,经乌审旗、东胜市,在昭君坟附近渡过黄河,到达包头市西南秦九原郡的治所。年,甘肃省文物局集中大规模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对秦直道西线进行全线系统的考察。

“西线说”认为直道的起点是云阳县的甘泉宫(在今陕西省的淳化县境内),之所以起自甘泉宫,是因为此地地势险要,起着屏蔽咸阳的作用。甘泉宫遗址在今淳化县的凉武帝村北,此地出土有宫瓦和瓦当,宫瓦宽大,瓦当上有“长生未央”等字,还出土有秀丽的方砖、残瓦水管等。由淳化县城北行,有两个高土台,西边是承水台(通天台),据《汉书·武帝纪》记载,“还,作甘泉通天台”,颜师古注“通天台者,言此台高,上通于天也。”东边是望母台,土台之西两叉沟间有城墙遗址,遗址遗物可证明当地是甘泉宫所在地。

直道从甘泉宫开始,进入到甘泉山。甘泉山地处淳化县北,是旬邑县、淳化县、耀县三县的分界处,北接子午岭。子午岭位于陕西省西部和甘肃省东部交界处,基本上南北走向。子午岭横亘在陕西的淳化、旬邑、黄陵、富县、甘泉、志丹、吴旗和甘肃的正宁、宁县、合水、华池等县境内。《庆阳府志》记载:“子午岭北至草地,相传秦始皇筑长城开运粮道处”“始皇自九原抵云阳即此道也”,此记载为探索秦直道提供了详尽的依据。

秦直道从甘泉山主峰,经过箭杆梁,越过七里川、沿庙沟到达石门。石门属于旬邑县境,又称“石门关”。唐武德年间曾设石门县。秦直道由此向西北行,经艾篙店、两女碧进入甘肃正宁县三嘉乡前马源,转向东北经南梁店到刘家店,转西北经黑麻(马)湾、调令关(雕岭关)、椿树庄、车皮坡、南五里墩、艾篙店到烧锅梁,进入宁县境内。直道从宁县的北五里墩,再北行经五里墩、卢邑庄、吊庄、卢堡、南桂花园、兴隆关、三里店到达合水县境的午亭子(又名午亭镇)。五里墩到午亭子段直道,仍沿子午岭行进,地形较为平坦。午亭子是古代的交通枢纽,南北向为秦直道,东有经兴隆关通向陕西富县的古道,西有经固城乡直抵宁县的古道。

直道从午亭子沿子午岭主峰向西北行,经土桥、条囤湾、槐树原、庙湾、梨树湾、马莲噜现、余家庄东岭,朱家老湾、冯家梁、娘母子湾、墩台山、油房庄、田家沟掌、熊家岭、涧水坡岭、黄草噜现、青龙山、桃树庄、木瓜岭、宋家沟恼到华池县的麻子噜。直道从麻子噜现北行,仍沿子午岭主峰经过梨树庄、太阳坡分岔、墩梁、上大树原、杨岭子、老爷岭(又名墩梁)到达黄篙地畔(又名黑老虎泪肋。这里有从陕西子丹县白豹南来的古道至华池县紫坊畔。直道从黄篙地畔转向西北,沿子午岭主峰经深噜现、墩梁、西山墩儿梁、打扮梁、墩掌、杜树咀到达梨树掌。秦直道秦长城在梨树掌交叉,形成了一个防御与进攻巧妙结合的网络,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直道向西北再经冬麦地、东涧、西涧、背庄梁、西梁、营噜现、碾子畔、林沟梁、营盘梁、四墩梁、城梁盖、箱子梁、赵梁至白涧后,西北横穿秦长城至定边、吴旗、华池三县交界处的墩儿梁后,继续向北到达定边县的白马噜现。秦直道通过华池县黄篙地畔后,就进入黄土丘陵地带,这里植被稀少、土地贫瘩,气候干旱,人烟很少。直道多经噜现,崎岖凹凸,宽度为5米左右。华池县境内的秦直道全长约百余里,其中与秦长城平行路段长约30公里。

秦直道从白马噜现向北,经张噜现、五盘山后转向东北,经安边镇继续向东北进入靖边县宁条梁后,沿无定河西侧进入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秦直道经乌审旗沙尔利乡、满都拉乡再向北进入伊金霍洛旗的台格苏木乡、红庆河乡。继续向北进入东胜市境羊昌壕乡、漫赖乡海子湾二顷半村、紫邓乡城梁村。这一带秦直道多经丘陵山岭,人工开凿的谷口有四处。城梁村有秦代古城遗址。直道由城梁北上,沿丘陵山岭进入达拉特旗境内。这里地势较高,沙丘起伏,大沙漠横向东西,秦直道遗迹很难找寻。秦直道经烨夫、柳塔店、龙头拐之间的谷口高地北上至黄河南岸的昭君坟附近,由此北渡黄河转向东北,进入包头市西南的麻池镇,

这里有座古城,名麻池古城,城内秦汉遗物相当丰富。在这座古城内也有两座高大夯筑的土台基,其形状与淳化凉武帝村云阳古城内的两个夯土台极为相同。这样两座相隔“千八百里”之遥的古城内,都有同样的建筑遗迹,说明这是秦直道的起止点的标志。因此,包头市麻池镇北侧的城梁古城址,就是秦、汉时期的九原郡郡址所在地。从陕西淳化县境至包头市麻池镇,秦直道西线全长与文献记载“千八百里”基本相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5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