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前没有能够发表的新闻被采访对象珍藏

曾德强逐渐明白,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无论此后他的条件会如何变化,境遇会出现怎样的转机,但那块土地总是离他很近,因为他们之间早就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了。像一只小鸟、如一个山地歌手,曾德强的歌声中多了炽热、多了希望,他的世界豁然开朗。

年2月,紫阳县政府任命他为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他珍惜组织对他的器重,他明白,他不是一个“长官”,他依然还是一个新闻工作者;他也不是什么新闻工作者,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农民的儿子——假如忘却了养育过并正养育着他的这片热上,他还剩下什么呢?

《脚上有路——一个修脚工的中国梦》在这期《中国作家》封推

激情背后是对土地的真情

——记紫阳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曾德强

在大巴山区,常常有这样一种情况,譬如一块石、一棵树,甚或,就是一座山吧,最初,无人注意,也无人知晓。岁月流逝,风雕雨塑,不知不觉,这石不是石,这树也不是树,这山也不是山——它们的被人惊心触目作为天然的艺术精品了。

其实,这石还是石,树还是树,山还是山,只是,在时光中没有虚过,在风雨中得了魂魄。——它们有了自己的形、神、气。

曾德强的境况与此有些相似。近二十年的新闻写作之路,他几乎是默默走过来的。这期间,他从返乡知识青年到代理教师,由民办教师到公办教师,由业余教育专干到编辑记者,由宣传干事到副局长,一直未能忘情于新闻,发表了大量新闻作品。仅年一年,就先后在《农民日报》、《中国林业报》、《中国化工报》、《文化艺术报》、《西北工商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等省级以上新闻单位发表新闻作品40多篇。此后两年,在全县新闻报道方面,他仍独占鳌头。与此同时,他以其大量报告文学及小说、散文作品被安康地区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西北工商报》、《西北信息报》、《陕西工人报》、《陕西卫生报》、《安康日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新闻单位聘请他为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通讯员、特约撰稿人。年,北京中华国际名人研究会和《中韩产业》杂志社又聘他为兼职编辑......年仅37岁的曾德强已经有一炫光芒的资本了,年纪轻轻的他,竟然被紫阳县南山报社、紫阳县精神康复防治院(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试点单位)请作顾问呢!

他不事张扬,依然脚踏实地走他的路。这是明智的。真的,这年头,尤其在贫困山区,有钱可以炫耀,无知可以自豪,知识却得含而不露。

不过,曾德强有自己的执着天地。他清楚自己是谁。

他是那个农村娃,幼小的他,恰恰碰上了“三年自然灾害”。那个春天的早晨,他爬在木椅上声声哭饿,不知眼前飘动的是绿色的饥馑......有很多有意义的事要他做呢!

最初的起步从这里。当时,才接触新闻不久的曾德强还不懂得多少新闻知识,只凭直觉感到,拿起笔,就是要把群众的疾苦、群众的心事反映出来。年,中共中央转发湖南省湘乡县委落实党的政策、减轻农民负担的经验和旬邑县少数干部违法乱纪、强迫命令的调查报告以后,受到群众欢迎。然而曾德强从周围群众口中听到、自己眼中看到,他所在的宝狮公社龙泉大队却依然如故。例如:社员养羊,每户只能养一只,多养一只每年扣粮30斤;社员房前屋后的树木都收归集体等。群众气忿地说:“党的政策好,就是到下边走样了。”曾德强奋笔疾书一千余字,在县广播站播发。年9月24日,《党的政策要落实“土政策”要废除》一文又在《安康日报》上刊发,“左”得出奇的大队干部脸上发烧......曾德强初步认识到了舆论监督的巨大作用,他的笔握得更紧了。年,他所在的龙泉五队出现大队党支部书记欺侮70多岁五保户的事,他又如实地以《支部书记欺侮五保户实在不该》为题在《安康日报》上作了报道......

这些报道给他惹了不少麻烦,土生土长的曾德强冒犯的可是“现管”的“山大王”、“土地爷”呢。他的父母亲为此胆颤心惊:“再不要捅漏子了!”他无所谓,既然自己是个农民娃,既然自己拿起了笔,该说什么该写什么,不是很明白的事么?他操心的是另一个方面:虽说自己是个高中毕业生,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师生忙于“花架子”,肚里的墨水却实在不大够啊!

他得多学、多问。在那简陋的乡村学校,他常常借着昏暗的煤油灯光夜读到三更......凭着这个劲头儿,他由代理教师变成民办教师,不久,又转成公办教师。区文教组知道这是个人才,又调他当了工农业余教育专干兼教研员。教育战线上,他工作了8个年头,先后多次被县表彰为“文教战线先进工作者”、“模范教师”、“文艺活动积极分子”。

年4月,紫阳县广播电视局调他当了编辑、记者。环境变了、条件好了,他博采众长,积极进取的意识更强了。向书报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志们学习。无论坐班当编辑,还是外出作记者,他常常为了一篇小稿,写了又写、改了又改,为了使稿件适于播出,他还要用他流利的普通话“试播”一番。当年,他就被评为县“广播电视系统先进个人”。此后又荣获县“优秀团员”、“陕西省青年读书读报先进个人”等称号,并被县直属机关团委首届代表大会选举为副书记。

多学知识受益无穷。曾德强在安康地区师范专科学校的半年进修、在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的两年求学、还有他不断的自学,一方面使他的文笔更流畅,另一方面又开阔了他的视野。他对这方天地的认识随之变得深刻。曾德强逐渐明白,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无论此后他的条件会如何变化,境遇会出现怎样的转机,但那块土地总是离他很近,因为他们之间早就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了。

像一只小鸟、如一个山地歌手,曾德强的歌声中多了炽热、多了希望,他的世界豁然开朗。

他变得更为敏锐。在人们正为紫阳出现陕西省邮电系统第一个招聘来的县局女局长而惊奇时,他写了《不仅仅为了成功》(获陕西省妇联“妇女与改革十年”银风奖征文一等奖);蒿坪区一位双目失明的残疾人经过艰苦创业,在不要国家一分钱的情况下,发家致富并积极参加捐资办学,而他本人其实没有一个子女在校。曾德强意识到,这又是一个被人忽视的新闻素材,他迅速深入采访。不久,他的通讯《一个发光发热的盲人—记紫阳蒿堰镇村民王伦仕》在年2月28日《安康日报》头版头条刊出,《遮不住的光明》在年第4期《中国残疾人》杂志的显著位置上发表。

这时,曾德强已经有自己的新闻眼光、取舍标准了。在社会上这“热”“那”“炒”,尤其是人们一味追求金钱鄙弃知识的时候,他的新闻报道更多地转向歌颂与赞扬那些踏踏实实、勤学苦干、无私奉献的人们。《赤城,奉献给孩子们》写的是紫阳县毛坝小学民办教师单联秀一心扑在教学上的事,《他们在播种,也在收获》将安康地区土壤肥料工作站的3名农艺师在北川村的科技推广工作作了如实讴歌,《自学之家乐趣多》则报道了坚持自学、追求知识的一家5口人。他替那些奋斗不息、求索不止的年轻人辩护:“八小时之外,她免不了‘爬格子’。有人说她不安心本职工作,写小说挣稿费,并向领导告状。领导找她谈话,要她“注意影响”。她委屈至极,忍不住哭了起来,涨红着脸为自己辩解。有啥法子呢?在我们的生活中确有这种怪现象:工作之暇,你串门子、谝闲传、打扑克、搓麻将,没人说你不是,但你要读书、写作,便有人戳你的脊梁骨!”(《她有一个作家梦......》)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敏锐不仅在于对新闻事件的反映速度,还在于你发现的程度、思考的深度。有时,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的思维会对决策者的思考、决策产生影响。年8月19日,曾德强的一篇问题性报道《紫阳二中六年未开设体育课》在《中国教育报》上刊登,迅速引起县委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重视,不仅很快给该校增拨了经费,还促成全县学校体育设施和体育教学器材情况调查工作的开展,加强了紫阳体育工作。《紫阳县广播电视大事记》(未出版)对此作了记载。复青乡天水村天水富硒食品厂年9月开始筹建,经安康地区乡镇企业局介绍,海健新技术有限公司将其作为分公司,分两次投资38万元,计划年综合产值万元,利税50万元。由海健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包销全部产品、协助经营管理。一个贫困山区的村办企业一举引进巨额资金,建成一个综合性生产加工基地,这在安康地区堪称第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有希望的食品厂,却烦恼重重。其中关健一点就是县工商银行与县农业银行为各自利益扯皮,致使资金无法到位。他和另两位同志经过多方采访,深入挖掘,以《今天,办企业为啥还这样难?——紫阳县天水富硒食品厂遇到的烦恼》为题,首先在县广播站作了系列报道。文章从村办企业的发展立论,从紫阳投资环境的发展考虑,以新闻事实说明少数部门只顾自己利益,不讲全局观念因而产生的消极作用。文章很快又在《西北工商报》二版头条刊出,并配发了评论文章。强大舆论环境奏了效,该厂资金问题得到了迅速解决。后来,该厂负责人见了他,握着他的手感谢地说:“你们不仅给我们解决了资金问题,还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好环境。”原来,他们的原料收购问题等也迎刃而解了......

挖掘题材,增强报道力度,是曾德强新闻写作的特点。《茶山作证》(《现代人事》年第2.3期)的原始素材集中反映紫阳县科委高级农艺师程良斌的科研成果,据此而写,也不乏可读性。曾德强不满足于此,而从一个科技工作者“科研报国”的心情出发,进而反映出:时代的命运就是科技工作者的命运,他们个人事业发展正是一时、一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同样,《而今迈步从头越》写紫阳县魔芋精粉厂摆脱困境开创新业的同时,也揭示了复杂的人际关系给企业发展带来的阻力。也许正因为这点,曾德强的这类作品总是作为通讯,特写等发表后,又常常被多家出版社作为报告文学作品收入书中。

知识的广度、深度给曾德强的新闻作品注入了“书卷气”。他采写的《洞河“田文化”西湖逊三分》,报道的是洞河区农田建设的成绩,然而变换角度,写法巧妙,不落俗套,先后被《安康日报》、《陕西农民报》采用,受到同行们的一致赞赏。在《文化艺术报》头版显著位置发表的《汉朝杨震后裔杨氏历代家谱在紫阳发现》一文,熔历史知识、版本知识、史志、家谱等有关知识于一炉,考证严谨有力,引据翔实充分,引起专家的注意和好评。

年以后,是曾德强事业逐渐收获的季节,同志们支持他、领导重视他、朋友们推崇他。他先后从事秘书、新闻通讯、干部管理、文艺管理、社会宣传、理论教育等多项工作,并担任了县委中心通讯组副组长职务。多次荣获安康地区“优秀文艺工作者”、“《陕西老年报》、《安康日报》“模范通讯员”,紫阳县“蹲点.扶贫.科技承包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年,他采写的报告文学《咬定“南山”不放松》在中华老年报社会同中共中央组织部等7个部门举办的“全国开拓老年事业有奖征文”中获奖,此外,还获得省、地多项征文奖。

在成绩面前,曾德强未敢丝毫松懈。多少年来,有两篇东西一直被他珍藏着。一篇《安康日报》年7月29日刊发的群众来信:《一篇概念不清的报道》,另一篇是他在《安康日报通讯》上的自责文章—《记取教训谨慎写稿》。

曾德强清楚,他是谁,他从哪里来。他忘不了他的农民兄弟,忘不了扶他上路的傅培德——他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他忘不了生养他的土地。曾德强深知,为这片土地的繁荣富足呐喊,仅凭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在他逐渐掌握较多的新闻知识后,他便积极关心培养紫阳县通讯员队伍。农民通讯员郑永友,曾经数年向各报刊投寄新闻稿,却石沉大海。曾德强知道后,对他精心指导,推荐他参加《安康日报》新闻学习班,并帮助解决学习费用。“戳破一张纸”,郑永友的写稿水平迅速提高。两个月发稿10多篇,并一发而不可收,一年多时间便成为紫阳县发稿率高的“知名人士”,被县林特局聘用。曾德强关心培养通讯员的事例是很多的。在他负责县委宣传部通讯工作的年,全县在地区党报的用稿量比上年增长一番多。

对土地的忠实和多年基层生活的感悟,在曾德强身上留下深深的印迹,也使他懂得怎样结合地情、县情来看待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直面土地的辛酸,这块土地的喜、怒、哀、乐、追求与挣扎,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他的叙述中有了激情,他的客观报道里多了期望与呼唤、鼓舞和呐喊,他简短的文字充溢着精、神、气韵......

年4月30日,《安康日报》对他进行了专题介绍。

年2月,紫阳县政府任命他为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他珍惜组织对他的器重,他明白,他不是一个“长官”,他依然还是一个新闻工作者;他也不是什么新闻工作者,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农民的儿子——假如忘却了养育过并正养育着他的这片热上,他还剩下什么呢?

曾德强还年轻,是土地让他成熟,加重了他人生的份量;曾德强已成熟,收获的欢乐使他又多了一丝轻快。新闻工作之余,曾德强的文艺创作倍觉自在、轻松。

在一篇《男到中年》的文艺随笔中,他写道:“中年是人们心中的秋天。秋天是季节的升华和人生的诠释。秋天是丰硕而豪爽的,经过冬天的孕育,春天的分娩、夏天的哺乳。秋天的果子是甜蜜的,也渗透有辛辣和苦涩;秋天的风景是绚丽的,你得到的是陶醉,也有无尽的思索和启迪”(《陕西日报·周末》年11月5日)。

其实,收获又岂止在中年。四季往复,春种秋收。新的环境、新的职责、新的重任,一个更大的收获之年又在悄然来临。

善待秋季。

.7.9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44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