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三秦大地,开拓非遗文化西法大学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人类技艺传承的“活化石”,站在新时代征程中,将传统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和技术化手段进行创新转化保护不仅是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重点,更是建立一带一路扩大中国影响力的关键。

秦绣,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独有的一种精致的纯手工刺绣艺术品。带着助力非遗文化创新的信念,西北政法大学“数字秦绣”团队于年5月22日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前往咸阳市旬邑县开展“行走三秦大地,开拓非遗文化”的活动,通过采访陕西秦绣传承人乔凤娥大师,参观当地秦绣工坊,前往旬邑秦绣手工艺品合作社进行调研陕西非遗文化秦绣的发展现状与传承情况,并就“数字藏品”项目与乔凤娥大师的多幅作品达成合作。

(团队部分成员与乔凤娥大师合影留念)

秦绣,起源于西周,是陕西民间独特的刺绣绣种,是在传统民间刺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取众家之长而研究开发出的一门既古老又崭新的绣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其表现手法独特而新颖,工艺美感鲜明而强烈,秦绣区别于四大名绣,类似中国文人画的创意,既重意也重于内容形式的综合表达。工艺师需要自己设计图案和针法,不是简单的模仿绘画或照片的感官效果,而是将构图设计与刺绣工艺紧密结合,通过数百种针法的巧妙运用,达到绣品丰富多姿又充满立体感和装饰性的效果。绣品精致高雅,具有陕西地方独有的、凝重的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黄土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图为乔凤娥大师创作的花鸟虫草为主题的秦绣作品)

通过查阅资料,团队队员们了解到,秦绣在工艺方面的最大特色被概括为“针法决定图案设计,图案设计服从针法”。因此,在工艺方面的实践,要求设计者、刺绣者严格按照不同的针法,结合题材开展工艺织制。例如,秦绣中的图案包括了几何图形、动物植物、历史人物、自然风景、民间生活场景等,在确定针法角度之后,需要绣娘根据“稿样”,选择丝线种类、颜色,并在配色、象征意义、艺术效果方面进行斟酌与筛选,最终在“比样”达到预期效果后,开始进行织制。

而工艺实践包括了分析设计图案——确定针法——准备材料工具——勾线描画轮廓——施针走绣——清洁织制品。需要注意是,虽然从工艺角度讲秦绣具有严格的理性操作程序,但是,这种手工织制工艺中需要一定的经验,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织制目标。所以,在秦绣中的工艺传承过程中,十分注重“手艺人”艺术修养、技法传承与经验的传导。

乔凤娥大师,便是秦绣传承人中杰出的一位代表。通过勤奋学习传统秦绣的针法和表现形式,总结秦绣的绣法和表现力,她逐渐挖掘秦、汉时期的刺绣方法和特点,归纳出一套较完整的秦绣针法,使自己从刺绣鞋垫的普通制作中走出来,着眼于用秦绣去表现更多、更大、更多的画面。

经过20多年的潜心学习研究,乔凤娥大师整理总结出90多种秦绣针法,绣出了《老咸阳》、《陕西八大怪》《二十四孝图》、《清明上河图》等数百幅秦绣精品,并多次在省市刺绣大赛中荣获佳绩。

(图为乔凤娥大师创新发展创作主题的秦绣作品)

乔凤娥大师在得知“数字秦绣”团队以数字藏品赋能秦绣新发展的意向后,热情地欢迎了他们,并向其讲述了她和秦绣之间的故事,以及自己对于秦绣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她提到,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形式考验,秦绣也面临着市场的冲击,需要紧跟新时期数字化态势,开发挖掘秦绣的新内涵,利用数字技术推动秦绣传承的新模式。她对团队利用数字藏品这一新兴概念赋能秦绣发展,利用3D建模、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型的、现代化数字技术,在保留秦绣原有特点的基础上,打造专属于秦绣的、新型的、数字的数字藏品这一想法高度认可,并同意根据其手工制品开发出了高端类数字藏品《秦绣福龙》等一系列藏品。团队希望与她今后加强联系,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平台,共同携手推动为秦绣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做出贡献。

(图为团队成员在旬邑县秦绣手工艺品合作社进行参观学习)

(图为《秦绣福龙》数字藏品示意图,现已进入上架售卖阶段)

本次活动通过实地调研与采访非遗传承人,增进了“数字秦绣”团队对秦绣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也是新时期陕西文化高质量发展阶段秦绣保护传承的真实写照,为今后通过更多传统与数字两种保护传承形式的结合,推动秦绣在数字经济路径下创新开拓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64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