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专家刘军连 http://m.39.net/pf/a_9360486.html
6月23日,在陕西中医药大学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该校校长孙振霖语重深长地寄语同学们说:希望大家做有理想信念、有家国情怀的奉献者,为谋求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挺身而出、义无反顾、攻坚克难、披肝沥胆、无私奉献,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把大学学到的所有知识和能力,融入到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中,尽力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这是陕西中医药大学坚持弘扬延安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用理想信念“培根铸魂”的一幕。
“学校的建设发展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红色基因传承史,也是一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奋斗史。”采访中,该校党委副书记于远望介绍说。
年,那还是一个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年代。为了扶持和振兴中医药学,从延安革命时期走出来的罗冬祥、成友仁、何绍南等一批老红军、老干部、老专家,发起创建了西北中医进修学校(陕西中医药大学前身)。也就从那时开始,延安精神便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扎下了根。
学校在曲折中前进、在困境中崛起、在发展中壮大,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及全校师生的顽强拼搏下,四迁校址,四易校名,每一次都是全员参与、自力更生;从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制作教具、完善设施,到全体教职员工集资贷款建设新校区;从第一期学员只有60人,到如今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超过人,书写了一部从小到大、由弱渐强、办学层次不断提高、实力不断壮大的创业史诗。
在办学治校实践中,陕西中医药大学始终坚持弘扬延安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培根铸魂”。学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坚持上党课、听思政课、讲思政课;邀请延安精神宣讲团、省委理论讲师团成员来校宣讲;组织师生参观革命旧址、观看革命影片、重温校史校情;在图书馆设立红色资源中心、朗读亭、电子书瀑布流;举办“百名团干讲党史”“有声党建”“大医精诚”APP,主题赛事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引导师生践行初心使命,不断砥砺前行。
建校近70年来,陕西中医药大学诞生了国医大师张学文、郭诚杰,国家“”计划首席科学家刘保延、步长集团执行总裁王益民等优秀科研工作者;诞生了大批扎根基层、默默奉献、服务百姓的中医药工作者,如中医系毕业生任玉让不恋繁华都市,毅然回到生养他的穷山村济世行医,一干就是20年,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乡亲们悲痛欲绝,敬献挽联“千人呼万人呼人呼神医,左不该右不该不该你走”,大家挥泪彻夜为他守灵,自发捐款为他塑像立碑;涌现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阳宜,“CCTV最美乡村医生”王勇,车祸现场见义勇为的李亚青,带着瘫痪父亲上学的王国海,咸阳湖勇救轻生女子的陕中附院见义勇为集体,华山上伸援手救助外地游客的曹凤凤、胡娜,列车上联手施救两名乘客的徐东升、张凡凡,地铁站勇救突发疾病乘客的杨森等。他们用仁爱之术履行济世救人的神圣职责,用医者仁心诠释大医精诚的价值追求。
年6月,该校中医系79级2班大学生邵小利为抢救一名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中共陕西省委追认她为共产党员,省人民政府批准她为革命烈士,共青团陕西省委授予她“模范共青团员”称号,国家卫生部、省委、团省委先后做出向“邵小利同志学习”的决定。年5月,陕西中医药大学创建邵小利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由在校大学生志愿者组成了1个校级总队与9个院系分队,常年开展各类主题志愿者活动。
邵小利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王静、十四运志愿者龚传芝等同学说:通过编排话剧《向着太阳奔跑》、成立首个邵小利班、邵小利精神宣讲团、在线注册志愿云等形式,使邵小利青年志愿者成为了学校的一个德育品牌,我们要自觉做好延安精神的传承人,赓续红色血脉,时刻不忘初心,以实际行动践行“精诚仁朴”的校训。
“非上德无以成医”。在中医药传统文化中,医生职业是神圣的,人们称医学界为“杏林”,将医学称为“仁术”,医生为“仁爱之士”。因此,陕西中医药大学为培养造就一大批精勤不倦的学习和研究医学;品德高尚,诚实可信;拥有一颗仁爱、爱人之心;如璞玉藏拙、实干朴实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早在年,陕西中医药大学便成立了德育工作委员会。年,学校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近年来,学校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学校遴选5名“课程思政”示范教师,设立48门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年,学校成立立德树人工作领导小组,采用“专题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教学+激情教学+体验教学+理论提升”六位一体模式,扎实开展“读红色书籍、说英雄故事、唱红色歌曲、看经典影视、访革命圣地、学革命先烈、讲党史微课”等系列活动,坚持将延安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服务管理全过程。
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学校坚持把红色基因融入师德师风教育中,在岗前培训、教学督导、表彰先进、荣休仪式、“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中,引导广大教师坚定信仰信念,坚守初心使命。组织党员干部赴圣地延安、铜川照金、旬邑马栏等红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追寻红色记忆。把红色基因融入特色文化体系中,连续多年荣获陕西省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
张红老师在担任基础医学院党总支书记时,遇到一位因情感问题一度精神不佳的学生,她经常找学生谈心,有时半夜会接到学生打来的电话,短则几分钟,长则一两个小时。有一次学生深夜出走,她便四处寻找并开导她到天亮。像张红这样的老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有很多。自年以来,学校相继涌现出了“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闫咏梅、雷烨,“舍身忘我的援非医生”宋启劳,驰援武汉抗疫的42名最美逆行者,“知心姐姐”王萱、“最有温情的思政课教师”张婧、“高铁救助急性腹痛患者”的临床教师董盛等一批弘扬延安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先进典型,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创新是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高校的学术意识与创新精神、临床实践能力及参与知识的生产过程,是传承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推动中华文明复兴的关键环节。
据陕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刘力介绍:学校坚持弘扬延安精神、赓续红色基因,将党建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强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双万计划”建设、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创新创业大赛等工作。学校还将教师党支部建在课题组、实验室、研究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近五年来,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0余项,获批国家级项目余项。国家科学技术奖、ESI高被引论文均实现历史性突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15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4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多次在医学生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数学建模大赛中获奖。
此外,学校还发扬延安精神,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20余个市县建立了政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17个“双百工程”中药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对口帮扶的旬邑县长舌头村实现全面脱贫。
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党支部科研团队中的党员组建党小组,党小组团结带领团队成员攻坚克难,在“秦药”及中药资源产业化等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疫情就是命令,协同创新中心党支部还组织党员干部,主动协同陕中制药、陕西海天制药、西安幸福制药等企业,对四季抗病毒合剂、消炎退热合剂、银翘解毒合剂和热炎宁合剂等疗效确切的中成药品种及有效方剂,探究了其抗新冠病毒活性成分及作用,为优化临床方案和选择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两年,陕医院内科第一党支部每位党员都坚持“实带头、真标杆、勇创新、甘奉献”的理念,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的精华,做到“人人有课题”的繁花怒放态势,2年内新增课题10余项,其中国家级、省级课题9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获得实用型专利1项。
莫畏浮云遮望眼,千帆竞流争上游。怀揣“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信念,陕中医药大学坚持弘扬延安精神庚续红色血脉,在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培养道路上砥砺前行。如今,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医、理、工、文、管多学科专业相互支撑、交叉融合的医科类院校,中医学专业和中药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先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0万余名优秀中医药人才,其中70%毕业生分布在陕西大健康产业和事业一线,医院中80%的医疗骨干都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老年健康报记者陈太富张乐利特约记者李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