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之所以选定在太原料民,是因为太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太原”,并非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而是今宁夏固原市一带。这一带,就是后世著名的“萧关道”入口。西北戎狄入侵渭河平原,往往从此突破,沿着泾河一路东下,直达今陕西旬邑县后再转头向南,进入渭河平原。
周宣王执政初期,犬戎曾从此入侵,引发了泾阳之战;周宣王晚期时,姜戎又从此突破,杀入周王室近郊,引发了千亩之败。历次西戎能成功入侵渭河平原,就是太原一带的军事防务出了纰漏。
周王国的“军事功能区”,原本就是根据战略需要而设置。[1]既然太原是周王畿军事防务的战略要地,周王室自然在此也设置了一个“军事功能区”。现代学者所提到的“军事功能区”,其实就是兼具农耕生产与军事备战功能的西周乡遂制度下的行政区划。西戎频繁在此突破,证明了太原一带的“军事功能区”已形同虚设。
为了彻底弄明白太原“军事功能区”失效的原因,周宣王下定决心要在太原料民。所谓“料民”,就是指统计人口。藉田制时代,“司民”、“司商”、“牧”、“工”、“场”、“廪”等等众多官员,都在农耕生产的各个环节实时监控、统计人口数量,根本无需专门的人口统计工作。可在土地私有化给各方地主后,周王室早已放弃民众的管辖权多年,对各大农场中的人口数量长期是两眼一摸黑。人口统计工作放任自流,其代价就是周王室在征兵时,能从各方地主手中征得多少兵员,完全是由地主们说了算。
太原屡屡失守,自然是该由驻守该地的地主负责。可太原地主一直声称人手不足,周王室又没有当地人口的真实数据,当然也就无法追责了。改革,有其利必有其弊。谁能预想到“不藉于千亩”改革,竟会带来这样的负作用?太原料民,也是周宣王的亡羊补牢之举。后世到了战国时代,料民工作才成为列国都极为重视的一项日常工作。吴起就曾强调:“故强国之君,必料其民!”[2]没有前人的血泪教训,料民能被后人重视起来吗?
周宣王太原料民,就是想摸清当地的人口真实数据,以此来有针对性地补上军事防务漏洞。
然而,周宣王刚提出“太原料民”,就遭到了王室重臣樊仲山父的强烈反对:“民不可料也!”
接下来,樊仲山甫详细叙述了藉田制时代人口统计模式,隐隐劝周宣王恢复藉田制。然后,樊仲山父还危言耸听地给出了警告:“无缘无故料民,是上天所憎恶,对政事有害而且对后人不利!”樊仲山父最后这一句话,可是有点诅咒周宣王的味道了。
樊仲山父,是王室冢宰兼太保,“外则总领诸侯,内则辅养君德;入则典司政本,出则经营四方”,属于周王室核心决策层。[3]因为人口普查这么一件小事,他竟然说出了“妨于后嗣”这样的话——是不是吃错药了?
话虽不难听,但樊仲山父说出的话,也决不会是“贾雨(假语)村言”,可以等闲视之。
周宣王废除藉田制之初,大臣虢文公就曾经强烈反对。当时,绝大多数人都以为他是在夸大其词、危言耸听。可多年之后回头再看,却不得不叹服他的远见卓识。藉田,是“文、武、成、康”诸先王时代的巨大遗产,不但是周王室的经济支柱,也是周王室的军事支柱,更是周王室政权得以长期稳固的政治基础。虽然藉田制生产效率低下,但“藉田”却养活了大批民众,使周王室在政治上能赢得底层民众的支持。废除如此重大的制度,将底层民众全面推向社会,使得他们常年受到各方地主的压迫与剥削,周王室却无丝毫救助措施,那周王室还怎么来赢得百姓人心?放弃“藉田公社”,就相当于割断了周王室与百姓的直接联系,让王室与底层百姓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也因为如此,“不藉于千亩”改革虽然短暂为周王室赢得了人心,可长期来看却是周王室在政治、军事、以及经济领域的“自宫”之举。春秋时代,晋国的“作爰田”改革、鲁国的“三分公室”与“四分公室”改革,实质都与“不藉于千亩”改革相似。可这些国家改革的最终结果,都是公室逐渐被边缘化,而卿大夫阶层则发展壮大;后来,晋国还被卿大夫一分为三。
后事暂且不提。
对周王室来说,千亩一战的惨败证明,在尖锐的利益冲突之下,地主阶层终究不是那么可靠:老一代分封地主因实力渐衰而日益离心,新兴私人地主又因过于追求自身利益而时常阳奉阴违。盛怒之下,周宣王就想通过“料民”,将王室与地主阶层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重新理顺。
不过,周王室带着这种目的去“料民”,却蕴含着难以预测的巨大风险。
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