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 http://nb.ifeng.com/a/20200107/8054811_0.shtml
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低收入群体稳定增收稳定脱贫,是我省当前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我省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手工艺资源产业化开发,特别是支持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参与手工艺产业发展,尤为必要。
一、陕西贫困地区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与问题
传统手工艺文化资源丰厚,开发价值大。以宁强羌绣、志丹刺绣、千阳刺绣、长安楮皮纸制作技艺、陕北彩塑、凤翔泥塑、起良手工造纸、华州皮影、印台糖画、长武社火脸谱、手工烙画、蒲城麦秆画、安塞剪纸、凤翔草编技艺、旬邑县彩贴剪纸等为代表的陕西传统手工技艺文化特色鲜明、开发前景广阔。
我省实施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取得一定成效。有效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凸显陕西省历史传承、地域特色。多措并举,采取有效激励机制,调动了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承人及群体的积极性,发挥了传统手工艺文化资源的经济功能,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脱贫的“政府依赖症”。公布了多批次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承人,部分地梳理了传统手工艺设计元素,进行了文创设计。以志丹刺绣为代表,实行了传统手工艺设计助力精准扶贫活动,组成“红色筑梦之旅”社会实践团队。实施了“巾帼脱贫行动”羌绣技能培训项目,设立了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打造了手工艺地理品牌,千阳、志丹、宁强等地的县(乡镇)获得了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实施了手工艺技艺扶贫,创办了扶贫扶志扶技的学校,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学习手工技艺。
手工艺产业化整体发展不足,脱贫效应发挥不够充分。目前还存在手工艺产品设计比较单调,制作技艺略显简陋,包装良莠不齐,刻意模仿过多,手工艺与现代生活融合度太低,产业规模小,价值回报低,脱贫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其原因于工艺技艺创新艰难,工艺产品脱离现代的日常生活,手工艺传承人逐渐断层,手工艺市场供需对接不畅,工艺文化科技融合力度不足等。
二、宏观对策:构建传统手工艺精准扶贫的施策体系
1.嵌合于陕西扶贫脱贫工程体系
手工艺扶贫不能特立独行,必须融入科技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移民扶贫、物质扶贫、文化扶贫等帮扶体系之中,形成多方扶贫的合力作用,达到团队协作的共生共赢效果,齐心协力促进扶贫脱贫。工艺文化管理相关部门可建立协调有效的产业发展工作领导机制,鼓励和支持手工艺市场主体探索新型工艺流程和营销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民族工艺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落实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工艺产业发展协商和利益协调机制,从而融入精准扶贫的工作体系、政策体系、社会合力体系。
2.依托手工艺行业协会来规范传统手工艺产品标准
依托陕西省工艺美术协会、陕西省手工艺行业协会、地方手工艺行业协会等机构,引导中小企业、个人创意工作室和家庭作坊式民间工艺品产业的发展;强化以手工技艺为代表的民族民间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提升国家级、省级非物质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加强对民族民间工艺的创意设计、专利技术等商标的注册保护措施;依托工艺行业协会,规范行业标准,建立健全民间工艺品产品质量认证、价值评级体系。
3.以“手工艺文化+/×”的方式促进手工艺产业融合
通过技术革新、设计创新、供应链缩短等产业融合路径,以“手工艺+旅游”“手工艺×互联网”“手工艺+教育”“工艺文化+教育”等融合形式,融入“吃住行游购娱”的产业业态,促使具有陕西地域特色的手工艺融入生活类文化消费、生产类产业发展,手工艺文化产业必将成为新型的产业形态。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地方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4.搭建“校-政-企-院-协-创-校”七方合作平台
依托陕西省的“双一流”“”“”“普通高校”云集的丰富的人才资源,切实加强对高校力量运用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高校智力优势,探索创新支持方式,构建长效帮扶机制。致力于汇聚、整合各院系、各研究中心、各研发中心,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学团委等校内优势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完善传统手工艺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统筹规划、协同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搭建,“校-政-企-院-协-创-校”七方合作平台。
5.以内培外引的方式营造良好的手工艺人才发展环境
引进外来的创意、设计和管理营销人才,鼓励和扶持民间工艺艺术家、大师、名人、技艺传承人带徒授业。运用各类人才基金、人才岗位和人才补贴,特别是利用选派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干部、博士服务团等方式,凝聚知名设计师力量,提高手工艺设计产品研发水平;动员各级妇联、工会、残联、扶贫办,设立农民手工艺人能力、设计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专业化、针对性培训。
6.实施陕西居家手工艺人创业工程
深入推进“陕西手工艺人居家创业工程”,建设“手工艺人双创示范基地”,联合农民手工艺联合社,打造手工艺文创设计品牌,以知名手艺人为带头人的“长安的礼物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来进行产业实践,设计生产“长安礼物”“志丹礼物”“千阳礼物”等“伴手礼”系列。
7.建立“陕西非遗传统技艺”文化基因数据库
全面梳理、整理、采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手工技艺图案与文样、传统手工技艺制作流程、传统手工技艺历史故事、传统手工技艺品类,依托数字化技术,借助互联网高科技平台,建设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文化基因数据库,凸显陕西传统手工技艺的丰厚底蕴,形成陕西传统手工技艺发展的文化资源库。通过数字化的整合和推动,可以跨学科、跨行业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汇集多种学科人才的通力合作,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跨界融合。
8.建立陕西省、市“非遗手工艺+博物馆文创”研发中心
博物馆文创可以结合传统手工艺进行IP品牌开发,在陕西题材的影视作品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以影视剧带动手工艺衍生产品,带活手工艺新文创。将非遗手工艺与博物馆文创相结合,设计师与乡土精英的合作,将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设计更时尚的融合。让现代设计助力乡村振兴,以本土文化特色产业开发为依托进行工艺美术旅游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用现代设计来活化传统手工艺。
9.联合成立贫困地区手工艺产品风险投资基金并开发手工艺保险产品
政府扶贫部门合理使用扶贫专项资金,积极鼓励陕西省国有文化企业集团,联合社会企事业单位,成立贫困地区手工艺产品风险投资基金、保险系列产品;依托多渠道的投资资金、扶贫资金、风险资金、保险资金,根据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规则,合规地统合财政扶贫资金、国有文化资产、社会资金、涉农专项资金、风险投资基金;提高扶贫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容贫困地区手工艺产品的资金池与风险投资规模。
三、微观对策:创新扶贫类的传统手工艺品研发策略
1.提高传统手工艺精准扶贫的帮扶主体层次
帮助主体的层次越高,越能够促进贫困户获得更多的文化资源与社会资源。高层次的手工艺帮扶主体能够建立扶贫主体、扶贫对象之间的良性互动模式,从而有效整合帮扶政策、社会资源、资金支持的综合运用,以提升帮扶对象的手工艺技能、设计理念、工艺流程。
2.培育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农民创意阶层”
陕西的许多村庄历史上“家家有手艺,户户是工场”,一些贫困人口是手工艺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手工艺文化的创造者与创意者。通过在工艺制作、造型图案艺术、工艺文化意义等方面融入创意,工艺产品必将涌现出强劲创造力和生产力的农民手工艺阶层。
3.培育农民手工艺产业新型经营主体
努力培育地方农民手工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整合各地农民手工艺资源,按照地域文化特色和产品纽带组建“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某市某区县农民手工艺促进协会”,进而在此基础上成立“省市级农民手工艺联合社”等社会组织,形成新型经营主体。
4.以文化科技手段提升手工艺生产质量
提高手工艺技能与设计创意能力以及文化科技能力,在手工艺品的生产过程中融入声光电元素,加入现代生活的斑斓色彩、绚丽光影、美韵声音、动感设计、精美艺术等特质,有效展现手工艺的人文气息、精神气质、审美技艺,向农民手工艺合作社提供完整翔实的产品设计图纸、材料方案、工艺解决方案,在传统手工艺中融入科技元素,以科技元素设计文创产品。
5.搭建线上线下联合互动的多元化营销渠道
手工艺生产与营销的实体店、体验店、网店可以联合互动,形成整合营销、精准营销、个性营销、网络营销等多元化的营销渠道。组织动员农民手工艺人研发市级、区县级、乡镇级三个层次的区域文化礼品。支持农民手工艺合作组织开展电商营销业务,扩大客户群体,发掘潜在目标客户,搭建线上线下结合、定向研发与订单生产结合农民手工艺产品营销渠道。
6.以创新为手段塑造传统手工艺文化IP品牌
准确把握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精髓,开展具有特色的创新传统手工艺品的设计和生产;梳理极具文化IP属性的陕西传统工艺DNA;实施“陕西传统手工艺文创品牌建设计划”,注册“陕西礼物”传统手工艺旅游商品商标,启动“陕西礼物”(包含市级、区县级、乡镇级的礼物)研发设计工作;打造以陕西省传统手工艺人为主要生产人群,以“陕西礼物”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手工艺文创品牌。
7.促使手工艺介入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
促使传统手工艺介入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配合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活动以及文化生态村项目,通过举行启动十大“最美”民族工艺村建设活动、落实“一村一品”云品工艺质量提升项目、实施民间工艺传承人培育计划,培育工艺系列策划、设计、创意、包装、运输等服务项目,形成产业优势明显、行业人才聚集,门类纷繁、样式众多、特色鲜明、经济效益显著的工艺村寨。
传统手工艺介入乡村振兴的宏观与微观对策,都需从陕西实际出发,以民本至上为指向,以精准精细为工作准则,以社会合力、综合施策、机制创新等框架,促进“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的全面实现,实现陕西省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与可持续脱贫。
(作者系西京学院副教授)
本文来源:西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