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医药大学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服务经济社

本文转自:陕西日报

学校远志广场。

学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学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中医药文化进万家”活动。

七十载砥砺前行,七十载薪火相传。陕西中医药大学扎根三秦大地,挖掘自身优势,秉承“质量办学、特色办学、开放办学”理念,不断探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路径,积极发挥医疗、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服务区域医疗卫生事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健康陕西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坚持需求导向培养创新人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作为全省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摇篮,陕西中医药大学要抢抓‘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的机遇期,发挥特色优势,主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陕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刘双耀说。

思想大解放推动发展大跨越。今年6月以来,陕西中医药大学自上而下扎实开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内高水平中医药大学”的调研讨论活动,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特别是把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健康陕西建设作为重要抓手,集思广益,热烈研讨。

大讨论凝聚大智慧,大蓝图指引大发展。学校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住校园稳定安全底线,统筹疫情防控与事业发展,以“十四五”发展规划为统领,以落实省局共建协议为抓手,以博士点申报、中药学专业认证整改、办好学校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为重点,持续推进医教研等各项工作,努力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支撑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新医科背景下对接社会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布局,能够使人才培养更契合社会需求。”陕西中医药大学校长孙振霖说。

为助力提升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响应应对人口老龄化,陕西中医药大学主动调整优化专业布局,陆续新增中医儿科学、助产学、中医康复学、中医骨伤科学、健康服务与管理、食品卫生与营养6个本科专业,增强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契合度,有力促进了优势特色学科专业成长与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本科专业总数达26个,初步形成了中医药特色鲜明、中西医并重、医理工文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办学格局,学科专业区域特色鲜明、应用性强、发展前景好。学校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中医药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蓄水池”,学校近年来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10项。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引领驱动发展的“源头活水”,培养造就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校的重要职能。陕西中医药大学传承红色基因,多年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大力弘扬优良办学传统,不断凝练办学特色,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区域发展之需,全面致力于专业学科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师资培训、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等,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70年来,陕西中医药大学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包括张学文、郭诚杰、雷忠义、杨震4位国医大师在内的12万余名优秀的中医药人才,他们中约有70%的人奋斗在陕西大健康产业和事业一线,医院的医疗骨干,有的扎根基层、服务地方、深受百姓信赖。

强化产学研用让“秦药”走向世界

随着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启动,陕西中医药大学积极响应,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优化科教资源配置机制,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出台《落实陕西省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实施方案》,建立陕西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鼓励师生围绕陕西省生物医药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促进优质科技成果在秦创原总窗口转化。

“秦药”作为陕西特色中药品牌,其发展已纳入《陕西省“十四五”药品安全及高质量发展规划》,陕西中医药大学聚焦打造“秦药”品牌,坚持创新驱动,着重在重点项目建设和产学研用结合上下功夫。近年来,学校依托“秦药”特色资源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培育大项目、引进新技术、选育大品种,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度,提升服务社会能力。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团队在“秦药”及中药资源产业化等领域开展的科研攻关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和二等奖5项。学校自主研发生产了“固肠止泻丸”“八正合剂”“维血宁”“参术止带糖浆”“消炎退热合剂”“金砂五淋丸”等系列“秦药”。

打造“秦药”种植基地,延长“秦药”产业链,需要挖掘整合全省中药资源,摸清家底,掌握实情。作为技术依托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从年开始就承担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药资源普查项目,牵头对陕西省各县(市、区)的中药资源展开了全面普查,建立了陕西省中药材资源数据库,协助铜川、宝鸡、商洛、咸阳、渭南、佳县、太白、柞水、镇巴、大荔、子洲等17个县(市、区)建立了22个“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开展以“秦药”为特色的中药材项目示范基地建设,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一线做科学研究,将科技论文写在三秦大地上,引导群众种植适宜品种,把“秦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在田间地头,助力做大做强中药产业,有效引领区域中医药产业振兴,促进陕西中医药事业发展。

秦地无闲草,“秦药”俏四方。陕西中医药大学在结对帮扶旬邑县期间,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把“秦药”种植基地建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让“秦药”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良方。在长舌头村,陕西中医药大学先行先试,以连翘种植为依托,组建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实施以“三包”(干部包进度、专家包技术、企业包市场)带动建立长期“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培训、统一供种、统一采收、统一助销)的中药产业扶贫新模式,学校通过加大对旬邑县中药健康产业园的扶持力度,有力促进该县全域经济发展,取得良好效应。年,旬邑县长舌头村顺利脱贫走向乡村振兴。今年上半年,陕西中医药大学又踏上了结对帮扶商洛市镇安县“双百工程”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发挥中医药优势贡献战“疫”力量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全程深度参与,疗效得到实践检验。陕西中医药大学作为全国首批重点建设的八所中医药院校之一,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断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陕西中医药大学人从三尺讲台到抗疫前线,从支援武汉、宝鸡、西安、上海到支援西藏、内蒙古,都有他们的身影。

上下同欲者胜。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学校积极响应号召、主动请缨,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部署,受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委托,迅速集结,组建国家(陕西)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先后派出5批次共计42名医护工作者驰援武汉。校党委在武汉抗疫一线成立医疗队临时党支部,抗疫期间,医疗队采用中西医结合“全覆盖”“全过程”救治方法,圆满完成救治任务,医疗队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抗疫工作者也先后受到了国家和省市表彰。近3年来,学校共计召集近人次支援全国各地的抗疫工作,共计组织50余人次参加抗疫一线的疫情流调工作。与此同时,学校主动协同陕中制药、陕西海天制药、西安幸福制药等药企,探究相关中药的抗新冠病毒活性成分及作用,为优化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和选择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医药抗疫优势的彰显,使信赖中医、热爱中医的人越来越多。为了让更多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医疗服务,陕西中医药大学整合推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沉。通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家义诊等活动,积极促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农村,定期派出医疗专家为群众义诊,提供健康咨询服务。今年起,学校陆续组织两批次40余位名医专家走进临潼、长安等省内各区县,为基层群众把脉问诊、针灸推拿,并带领群众一起练习中医保健操、辨识中药,体验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推动“中医药文化进万家”。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陕西中医药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关键,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积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助力健康陕西和健康中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守护人民健康作出更大贡献。(陕西中医药大学供稿/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32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