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故事02周朝的建立

周人早期居于姬水(陕西咸阳,黄帝的发源地)一带,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bīn,今陕西省咸阳市北部的旬邑县西南)。周人早先并无“周”的概念,氏族以定居的豳为国,国即是城。他们居住稳定,为农耕为主的城邑。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dǎn]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戎(西戎的一支)侵袭逼迫,不得不离乡远徙。他们历尽艰辛,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岐山一带),就此产生“周”的概念。“周”字最初写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来演变为周字。周字古体写法↓早期周人迁徙路线图↓一、公亶父,名亶(dǎn),又称周太王。上古周氏族的领袖,西伯君主,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他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历史上的著名贤王。周原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快速。古公亶父造田营舍,建邑筑城,国力迅速恢复壮大。迁到周原以后,周与商有了联系,为了保障部族安全,古公亶父与中原王朝共主的商朝建立起稳定的同盟关系,卑事(事通侍,从该词可以看出商王武乙时期,周部落和商朝之间的地位差)商王武乙,在商王朝的保护下积聚力量,并且接受了商朝的文化体系,特别是有关于天命的观念,周朝建立之后,这套天命观念经过了周公旦(姬旦)的再次梳理,成为治世立国的政治法理基础,进而形成了影响后代王朝数千年“奉天承运”的君权神授的概念。古公亶父之时,周部落已颇具规模。而且有三子,其偏爱小儿季历。长子太伯及次子仲雍为顺父意,支持亶父传位与季历,自身逃亡荆蛮,与当地本土氏族结合,后为吴国。根据《竹书纪年》以及民国之后疑古派顾颉刚等人的看法,此时期的周国已经有了“翦商”的想法,吴国的建立则是打算建立西、南两个战略方向发展的结果。公亶父改变了游牧的风俗,建筑城邑房屋,设立官吏,改革戎狄风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把民众分成邑落定居下来,建立诸侯国,得到了商王朝认可。“(商王)武乙(28任)六年,邠[bīn]迁岐周。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竹书纪年》。因地处周原,故姬姓从此称周人,“定国号为周,粗皆国家雏形。”公亶父使周部落逐渐强盛起来,奠定了周人灭商的基础。二、季历之时,商周关系开始密切。季历不仅与商联姻,娶妻商室,还被商王文丁(29任)封为“牧师”,成为商王朝在西方最为重要的一位方伯,所以季历在甲骨文中有时又称公季。周此时已是商朝属下一强大方国。虽然关系密切,殷商却总是时刻提防着这股新生力量,周国(公亶父三子季历)、吴国(公亶父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也逐渐并吞其他小国家,特别是亲商的诸侯国。日渐强大的周与日渐衰落的商,还没有渡过蜜月期,就开始相互猜疑,相互指责,进而相互征伐。最终,商王文丁为扼制周族势力发展,以保商朝地位不受威胁,杀了不再那么听话的季历,商周矛盾陡然加剧。对比看下商朝后期几位主要君王↓帝辛,商第三十一任帝王,也是最后一位帝王。执政时间约为前—前,30岁即位,60岁在鹿台自焚殉国,在位30年。文丁,商朝第二十九任君主,在位11年。文丁在位期间,周侯季历伐戎有功,文丁忌惮,先嘉其功而杀之。(文丁杀季历)武乙,商第二十八任君主,执政时间约为前—前,在神权政治向王权政治转变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但是他生性残暴,贪于享受,被后人评价为残暴的君王。武丁,商第二十三任君主,执政时间约为前—前年。盘庚,商第二十任君主,执政时间约前年。是商朝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盘庚迁殷”后,整顿商朝的政治,发展经济,使衰落的商朝出现复兴的局面。故后世称商朝为“殷商”。西伯姬昌(季历之子,季历被文丁加封为西伯)继位后,国力不足与殷对抗,固继续臣服于殷,为殷西伯。但殷商对周并不放心。商纣一度囚禁姬昌于羑[yǒu]里,并杀其长子(伯邑考)作为肉汤、迫文王喝下。周人以宝马、美女贿赂商纣,求得释放文王。文王归国后,谋商之心并无松懈。他一方面倡导发展生产,制定“有亡荒阅”之法律,大肆搜捕逃亡奴隶,防止劳动人口流失,增强周族实力,使周国附近一些部落归附。另一方面进行武力扩张,根据《尚书》记载,周国首先讨伐西方犬戎、密须等小国,以固后方,接着东伐耆[qí]国(在今山西长治西南)、又伐邘[yú](即孟,在今河南沁阳),最后伐崇国,深入到商朝势力范围。此时周国已“三分天下有其二”,文王便迁都于丰都(今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沣河西岸,东岸为武王建立的镐京),准备进取殷商。周国崛起,与殷商对峙,牧野之战时的疆域图↓周国兴盛于周文王姬昌作首领的时候,在他的统治使周国势力强盛,文王死,次子姬发即位(周武王),在沣河东岸又建镐[hào]京,丰镐二京隔水相望,有桥相连,并称丰镐城。丰京和镐京分布图↓姬发率兵会盟军于孟津(孟津会盟,今河南孟津)。公元前11世纪,率戎车三百,虎贲三千,甲士四万五千与商朝七十万军队大战于牧野(牧野之战,今河南汲县)。周军大胜,纣王于鹿台身被珠宝玉器自焚。商朝亡,因为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朝立。三、周文王之子,以及部分诸侯分封:01.伯邑考(姬考):姬昌嫡长子,母太姒,早卒。02.周武王(姬发):即周武王,姬昌嫡次子,母太姒。03.管叔鲜(姬鲜):姬昌嫡三子,母太姒。武王将管叔鲜封于管地(今河南郑州市辖区),建立管国,与蔡叔度、霍叔处协助、监督商纣王之子武庚,一同治理商朝遗民,史称“三监”。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周成王年幼,由管叔鲜四弟周公旦摄政。管叔鲜与蔡叔度、霍叔处不满周公旦摄政,于是挟持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不久,周公旦平定叛乱,诛杀管叔鲜,管国灭亡。04.周公旦(姬旦):即周文公,姬昌嫡四子,母太姒。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沿用周公初封地“鲁”称号建立鲁国,国都为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东省南部。05.蔡叔度(姬度):姬昌嫡五子,母太姒。周初“三监”之一,周武王灭商后,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周成王时,蔡叔度与其兄管叔鲜挟持商纣王之子武庚叛乱,不久便被周公旦平定。蔡叔度被流放,最终死在流放之地。蔡叔度死后,其子姬胡亦受封于蔡,史称蔡仲。06.曹叔振铎(姬振铎):姬昌嫡六子。周代诸侯国曹国始封之君,曹姓始祖,都城陶丘(今山东定陶)。07.郕叔武(姬武):姬昌嫡七子,母太姒。被封在郕[chéng]国(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08.霍叔处(姬处):姬昌嫡八子,母太姒。周初“三监”之一,诸侯国霍国(今山西霍州)始封君,霍姓始祖。09.卫康叔(姬封):姬昌嫡九子,母太姒。获封畿内之地康国(今河南禹州西北),故称康叔或康叔封。卫国第一代国君。10.冉季载(姬载):姬昌嫡幼子,母太姒。被成王封聃国国君(今汝南平舆沈国沈亭遗址),享侯爵,因才能出众常留镐京任司空,管理农林、水利、土木建设及舆地和监察等,位居三公,食邑仍为聃国(沈国)。(太姒生十子)11.郜叔:姬昌十一子。封于郜邑(今山东成武),建立郜国,为伯爵,尊称“郜国公硕父”。12.雍叔:一作雍伯,姬昌十二子。13.毛叔郑(姬郑):姬昌十三子。毛国国君,被封于毛国(今河南原阳县),毛姓发源地。14.滕错叔(姬绣):姬昌十四子。诸侯国滕国君主之一,是滕国第一任君主。15.毕公高(姬高):姬昌十五子。受封毕地(在今陕西咸阳,一说在今陕西西安),是毕国与毕姓始祖。周成王临终时,遗命他与召公辅佐周康王继位,周康王命他治理东郊。由于毕公等人的辅佐,使周成王与周康王时期天下安定,四十多年没有使用刑罚,史称“成康之治”。16.原叔:姬昌十六子。被封于原国(今河南济源市),姬原叔后人便以国为氏,别为原氏。因原国居天下之中,故有中原之称,原国亦被称为中国,后来中国一词涵盖范围不断扩大,成为华夏民族活动区域的总称。17.酆[fēng]叔:姬昌十七子。被封在东瑞,号称东瑞酆叔,封为男爵。18.郇[huán]叔(姬葡):姬昌十八子。分封于古郇国,史称郇侯。郇国定都于新绛西(山西省南部沁河以西,涑水以东),原来属于古郇国的疆土。后被晋武公所灭。其子孙便以国为氏,后来有的去掉邑旁加草为荀姓。周国建立到底分封了多少诸侯国呢?吕氏春秋先识览:“周之所封四百馀,服国八百馀。”周朝有诸侯国,亲自分封的有四百国,商朝遗留下来的有八百国,也就是跟着周武王伐纣的八百国。汉书地理志:“周爵五等,而土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满为附庸,盖千八百国。”汉书把附庸国计算在内,认为周朝共有国!西周主要的诸侯国大概如下:姬姓35国:吴,虞,鲁,邢,管,蔡,曹,郕,霍,卫,沈,毛,郜,雍,滕,毕,原,酆,郇,召,北燕,古魏,古韩,邘,晋,应,单,虢,杨,郑,刘,魏,韩,西周,东周。姜姓5国:齐,吕,申,许,纪。妫姓3国:息,陈,遂。姒姓2国:杞,越。子姓4国:邓,邶,宋,朝鲜。嬴姓7国:葛,江,黄,梁,徐,秦,谷。己姓2国:苏,莒。芈姓1国:楚。董姓1国:胡。姞姓1国:南燕。风姓4国:宿,须句,颛臾,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0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