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待遇减负关于教师的重要信息中国

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9月4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教师队伍建设进展成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落实评估情况、“十三五”期间国家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有关工作、第36个教师节系列宣传庆祝活动安排,同时发布了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

本次发布会上有哪些重要信息?一起来速览↓↓

01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公布

钟南山、张伯礼等12人入选

从今年起,中宣部、教育部将联合宣传表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考虑到抗疫的特殊情况,今年额外增加了2个名额,共计推出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这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是: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教师窦桂梅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张伯礼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高夯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汴河中心小学教师孙浩

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教师魏亚丽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胡豫

广州医科大学教授钟南山

海南大学教授张云阁

四川省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肖敏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城关镇中心幼儿园教师何梅

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中教师张桂梅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马栏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教师丁海燕

02

教育部等六部门:确保乡村教师

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

日前,教育部、中组部、中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聚焦短板弱项,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举措,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大背景下,实现乡村教师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乡村教育。

意见指出,完善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确保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绩效工资政策,在核定绩效工资时,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民族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学校给予适当倾斜;支持各地因地制宜调整绩效工资结构,合理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占比。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完整文件

03

每年约4.5万名公费师范生到乡村任教

会上透露,通过多管齐下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教师队伍结构趋于科学合理。35岁(不含)以下教师占43.4%,男教师占比接近40%,本科以上学历占51.6%,中级以上职称占44.7%。教师来源渠道更加多元,建立“特岗计划”、公开招聘、定向培养、“县管招聘”、退休支教等多元培养补充交流机制,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到乡村任教、支教,每年吸引约4.5万名公费师范生到乡村任教。

04

十年约万人次教师参与“国培计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公布的“国培计划”蓝皮书(-)摘要显示,十年来,“国培计划”为中西部教师提供了至少1次的国家级培训,大幅度提升中西部教师专业素养。

数据显示,-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国培计划”经费亿元。其中,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投入超过亿元,占比92%左右。十年来,国培参训人均经费增长了约2.6倍。中央政府的财政投入带动了各级地方政府的教师培训经费投入,还吸引了社会机构的参与。

十年来,共计有31个省市自治区的约万人次的教师参与了“国培计划”,其中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参训人次约万(占比94%),示范培训项目也有超过60%的中西部地区参训者。“国培计划”已经覆盖了全部深贫县以及贫困地区乡村教师。

05

将加快出台强师惠师举措

督促各省年内出台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

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立德树人奋进担当,教育脱贫托举希望。将主要开展8项活动:召开全国教师发展大会、加快出台强师惠师举措、“特岗计划”实施15周年系列宣传活动、“国培计划”实施1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举办感念师恩宣传活动、集中走访慰问教师活动。

加快出台强师惠师举措方面,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介绍,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部将督促各省份年内出台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支持鼓励行业企业在向社会提供服务时给予教师优先和优待。

06

15年来累计招聘95万特岗教师服务乡村

教师逾八成留任

据介绍,“特岗计划”实施十五年来,累计招聘95万名特岗教师,覆盖中西部地区22个省(市、自治区、兵团)的多个县,为3万多所农村学校(含村小、教学点)注入了新鲜血液,在数量上极大地缓解了乡村教师短缺的问题。

任友群透露,特岗教师三年服务期满以后留任率达到85%以上。这意味着有不少新一代的大学生最后选择了留在中西部地区一千多个县继续工作,有效缓解了中西部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的数量不足、补充困难的问题。据统计,95%的特岗教师是在乡镇及以下的学校任教,其中30%是在村小和教学点,这是中国最基层的教学点,直接服务于我国边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最薄弱的区域和人群。

“特岗计划”还显著提高了乡村教师队伍的质量。特岗教师中,本科学历的达到80%以上,平均年龄25岁左右,显著改变了边远乡村学校教师老龄化的状况。同时,“特岗计划”还集中补充了大量英语、信息技术、音体美等乡村短缺学科教师。

07

“十四五”支持各地建一批高水平师范大学

据任友群介绍,“十三五”期间,6所部属师大累计招收公费师范生3.7万余人。目前,全国有28个省份通过在学免费、到岗退费等多种方式,实施地方师范生公费教育。

实施三级五类师范专业认证,全国共有余个师范专业纳入一级质量监测,个师范专业通过第二、三级专业认证。

中央财政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支持力度,中央高校师范生和公费师范生生均拨款标准分别提高了元和元,同时,在分配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等专项资金时,向师范院校倾斜。

“十三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安排了28亿元支持华东师范大学等38所师范院校,重点加强实践办学能力和学科建设,整体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

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透露,在“十四五”时期,国家发改委将进一步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计划支持各地建设一批高水平、示范性的师范大学。

08

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

工资收入水平目标已部分实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布和介绍中央4号文件实施状况监测评估情况时表示,教师待遇在稳步提升。多地采取硬招实招,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的目标得到部分实现,乡村教师工资收入在持续增长。

管理体制机制逐步理顺,教师编制不足问题有效缓解,“县管校聘”改革迈向深入,校长职级制改革初显成效。

09

半数高考成绩排本省前30%的

优秀毕业生报考师范专业

张布和介绍,根据对中央4号文件的实施状况全面的监测评估,尊师重教社会氛围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

一是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专业的比例在发生明显变化。据监测省份的监测数据显示,年的时候各地高考成绩排在本省前30%的毕业生报考师范专业的比例平均是18.3%,这个比例相对来说低。年,这个比例达到了33.4%,这已经发生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比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其中最高的两个省份的比例是55.3%和49.8%,这就意味着高考成绩排在本省前30%的优秀毕业生中,有超过半数或者接近半数报考师范专业的现象。

第二,各地在招聘新教师岗位的竞争一年比一年激烈。以年的数据来讲,某一省会城市今年招考个中小学教师岗位,报名人数达到1.9万,报名人数和招考岗位比例达到20:1,这个比例也是个让人感觉到竞争非常激烈。同时,调查问卷也显示广大社会公众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度逐渐在提高,教师群体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也在逐年提升。

10

深化落实“职教师资12条”

推动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介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时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深化落实“职教师资12条”政策,推动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扩大规模、提升素质、优化结构。

一是要加大对职教师资培养体系的支持力度,鼓励各地设置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

二是研制出台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三是组织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教师培训,把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作为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

四是组织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根据国际形势组织创新团队骨干教师分批次继续出国研修。

五是推动各地落实绩效工资政策,探索符合职业教育实际的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准入制度,来激发职业院校办学的活力,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

11

疫情期间公开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70多万

疫情期间,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出台《关于做好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公开招聘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公开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70多万,总报名人数突破近万,有力促进了大学生就业。

深化教师资格改革。配套出台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实施“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措施。在此基础上推进师范生免试认定改革,加快推进允许教育类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

12

“十三五”累计亿元改善教育基础设施

切实保障教师办公用房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介绍,“十三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深入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累计安排亿元,支持一大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以及“双一流”高校等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显著改善了我国教育基础设施。

工程实施中,将教师办公楼、教学楼、实验室等作为重要建设内容,要求项目单位优化建设方案,切实保障教师办公用房,努力为教师提供更加良好舒心的教学工作环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13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