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文氏家族祖居山西平阳,如何做到代代有

三水文氏祖居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元末避红巾军之乱迁徙至陕西三水县半川府卧龙堡(今咸阳市旬邑县太村镇文家村),繁衍生息,代有贤人,进则为国栋梁,退则造福乡邻,颇具建树和口碑。

三水文氏家族概述

一概述

1家世及姓氏探源

文翔凤及文氏家族活跃于明代陕西文坛,其家世可追溯至山西平阳,鼻祖文海携二孙汝昌、汝恭迁于豳地,耕读传家,至汝昌之子文振开始为世人所知。

文氏家族出自介休潞国公一支的说法一直都在家族以及乡亲之间流传,但这仅仅是口头之间的流传,缺乏事实依据,故而从未成为定论。

及至文倬天和文龙轩,他们二人找寻山西相关家谱,进行核对,确切地将“文氏家族祖居山西平阳”“文振为潞公十三代孙”等信息记载入(康熙)《三水县志》和《西极家世》。

文氏家族是介休文彦博后裔。可是,《西极家世》说“予家世晋平阳氏元末”,似有不合理处,这便涉及到文彦博的家世渊源,山西文氏以平阳为望居,文彦博这一支也是自平阳一脉分出。

文彦博(-),字宽夫,号伊叟。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逮仕四朝,出将入相五十余年,功勋卓著,被封作“潞国公”。并且,他们本不姓“文”,“文”姓是由“敬”姓拆分而来。

《文潞公家庙碑记》为司马光所撰,他根据文彦博提供的家谱,对其家族由来及发展做了详尽的梳理。从这篇文章可以发现,文彦博的先辈姓“敬”,居平阳。敬晤,文彦博五世祖,始迁至介休居住,发展起了介休这一支敬姓。

2家族结构及发展

文海之孙文汝昌、文汝恭为第二世。三水文氏奉文汝昌之子文振为始祖,原因在第一节已提及。文振在明初曾任监察御史,是三水文氏家族第一位建立功名的人,此可谓开创性之举。他秉性刚直,铁面无私,在朝堂有“铁面”之称。他忠于职守,敢于直谏,堪比“朱云”“长孺”。

有一次因为进言被贬官,但仍旧不改变意志,三日后又上谏,皇帝震怒,以土雍之刑处置他,寻常人承受此刑罚,大多立即死去,而文振面色不变,反抗之声一如既往,皇帝领悟了他的忠戆,被他的执着与忠诚感动并赦免了他。

后来他升任河南按察司佥事、云南交趾廉使,为官葆有赤子之心,清廉能干,鞠躬尽瘁。卒于瘴气之毒,其尸骨被运回家乡埋葬。

文官生四子,长子运开,字时泰,号豳风,博学弘才,治诗学,甚精。三水诸生多治诗,是其传也。数奇不第,授汉中南郑训导,升任直隶冀州学正,所到之处以诗酒自娱。

著有《京野》《江汉》二集;第二子运盛,性颖悟,善书法,摹写碑文,即成诵于心,仕四川大竹知县;第三子运际,字时会,精通举子业,垂髫贡于廷试国学监元,仕山西壶关知县;第四子运熙,字和一,天资卓绝,八岁通毛诗,十四岁入孔庙读书。

二家风与家学

1、家风

三水文氏子孙远迁豳地,一穷二白,却始终不忘克绍祖德,追踪昔贤,勤俭且蓄积,耕读传家,累世而厚,形成了正直倜傥、仁爱好施、孝悌有礼和节烈忠贞的良好家风。

文氏士子中正耿直,倜傥直率。始祖御史公文振“赋性刚直”,不为权势和刑罚所挠,大死当前仍坚持直谏。其孙文彬“性行刚介。彬之孙文星,“交人敬而不谄,处乡群而有别”。

在中之祖文官,“倜傥不群,他们善与人保持君子之交,秉持真我,方能安贫乐道。文氏子孙忠厚仁爱,乐善好施。慕祖上之大德,铭先贤之训诲。文氏家族成员中为官者兢兢业业,潜心为政,为民者孝友谦逊,力行善事。文运熙任工部员外郎时,榷浙江南新关,力剔重算,商贾崇拜之,为建祠。

文氏家族女性品性优良,忠贞节烈。在古代,男主外女主内,照顾与教育子女的任务基本由母亲承担,母亲的品格和教诲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类先例很多,如中国古代“四大贤母”教子的故事,一位品德高尚,意志顽强和富有才情的母亲能够推动孩子成为有德行、有毅力、有文化的栋梁之才。

2家学

明清时期,文氏家族在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培养起了重视科举、潜心经学、雅善书法、吟咏诗词的家学传统。

参加科举考试是文氏家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家学,文氏家族自由和洽的氛围,也为女性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发展空间,因此创作出不少优秀作品。文翔凤的姐姐葛文氏,著有《君子堂集》《幽居草》,今不存。

从现存明代诗歌总集《周雅续》中辑得了《九骚》九篇及诗歌共三十七首。文翔凤妻武氏,通文能诗,钱谦益以秦风之女子为比,著有《交爱轩集》,今不存。

三水文氏一族的成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其中包含对家乡历史和风物的咏叹,对祖国河山与人文的热爱,对生活苦乐及福祸的感慨。文学体裁多样,情感真挚流露,承载了文氏家族成员的人生足迹与思想历程。

文翔凤生平、著述及交游考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文翔凤成长为一个有政治抱负、有育人襟怀的官员、理学家和教育家,他辗转四方,六年为令,其后一年任南京礼部主事,两年任南京吏部郎中,三年为山西学政,又四年任南光禄少卿,在做官过程中留下了《东极篇》《皇极篇》《南极篇》《河汾教》等著述,既是文人弄墨,也是政客抒怀。为人忠孝诚敬,开明恺悌,常与志同道合者讲学游乐、饮酒作诗。

一生平:南北辗转还归来

1、生卒

文翔凤(-),字天瑞,号太青,一做“太清”,又号“东极”,晚明关中文坛重要文学家、理学家,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初授山东莱阳知县,官至南京光禄寺少卿。

文翔凤父文在中,母赵恭人,文翔凤为家中长子。文翔凤生于万历五年()七月初六。卒于崇祯十五年()二月二十日,享年六十六岁。

2家室

武氏,宁州(今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人,少聪颖,喜读书。《陇右著作录》卷五著录《交爱轩集》,今不存。武氏生平事迹,各类志书文献有所记载,如(乾隆)《新修庆阳府志》卷三四。

武氏出身诗礼之家,自小聪慧博雅,喜读诗文。婚后两人琴瑟和谐,志趣相投,于文翔凤影响下诗学益精进。著有《交爱轩集》,惜今不存,从《周雅续》现存留诗歌二十首可见其文采斐然、文风清畅。

万历四十八年(),文翔凤从南吏部擢任山西学政副使,《列朝诗集》丁集卷一六载钱谦益为之撰册封诏书《山西布政使司提学右参议兼按察司佥事文翔凤授朝议大夫》,妻武氏加封恭人。

3仕履

文翔凤历任山东莱阳知县、河南伊阳知县、洛阳知县、南京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南京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山西布政使司提学右参议兼按察司佥事授朝议大夫、南光禄少卿。

文翔凤的作品作为重要文献资料,保存着许多有关他仕宦经历的详实细节。与赵金丹博士不同,笔者将通过《东极篇》《皇极篇》《南极篇》来佐证并梳理文翔凤任职的具体的时间及心态。

由于长期宦游,故乡变他乡,屋舍变客舍,作者刻画的这种“疏离感”正是他自己的切身体验。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写“白虹”怪他长久不归,实则表达了内心的自责与无奈。《南极篇》中收录《简少宗伯沈公》两篇,是文翔凤出差的三个月里,递给上司的报告,并就北部所见礼仪进行沟通,他对本职工作的赤诚之心可见。

二交游:往来问志不问名

虽然现在看来,文翔凤交游的对象里文坛大家屈指可数,其中许多人没有在文学文化史上留下如雷贯耳的大名,一些人甚至基本信息不详,但从文翔凤与他们的交游中透露出了他的踪迹版图、交友选择以及志趣品行。

1师长

文翔凤并非一味结交文学大家或显宦名流,而是志趣相同者,令莱阳、伊阳、洛阳以及在南京、山西任上,文翔凤与同僚志同而聚,谈学甚欢。如莱阳时期,文翔凤与同在山东境内做官的张敏教、陆可久、宋应图等人相处愉快,视为挚友。

雷思霈(-),字何思,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人。明代文学家,公安派成员。万历二十九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

存世诗文集有《蓬池阁遗稿》和《雷检讨诗集》。庚戌科会试中,雷思霈担任分房正考,文翔凤出其房中,《雷检讨诗集》所附《雷太史门人姓氏·庚戌科会试》里有“钟惺、邹之麟、冯一经、文翔凤”等人。

《南极篇》卷五载《读先师雷太史〈翼乘序〉》,文翔凤这首诗作于万历四十五年(),而雷思霈在会试次年()就因病离世了,故称“先师”,而文翔凤对恩师的感念历久弥新。以上可为二人情谊之证。

2、前辈

毕懋康(-),字孟侯,号东郊,安徽歙县(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人。明末火器专家,万历二十六年()进士,以中书舍人授御史。后累迁广西道监察御史、右佥都御史、陕西巡按、山东巡盐御史。万历四十二年(),建历山书院。有《疏草》《西清集》《管涔集》等。文翔凤《皇极篇》卷首有毕懋康万历四十七年()所书《皇极篇序》。

李维桢(-),字本宁,湖北京山(今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市)人,晚明文坛领军人物。隆庆二年()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

历任陕西右参议,浙江、山西按察使(布政使),河西兵备督理,南京太仆卿、太常卿,南京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等。博闻强识,文章弘肆,有《史通评释》《大密山房集》等。《三子小草》选录文翔凤、王象春和高处的诗赋作品,李维桢为之作《刻三子小草序》,序中对三人评价吉高。

当时,文翔凤与他们同席而饮,并座而谈,乃至心意相通,有共同的志向,这是梳理文翔凤诗文及相关资料可以得出的合理推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49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