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丨消失在历史烟云里的支当古渡

支当河古渡位于甘肃正宁县罗川城南20里,为今永和镇花园村。与先秦姚苌建城的八王庄咫尺之遥,并沿着秦直道的支线,经丁家沟北上通富有传奇故事的碾盘山,再经店子畔就可以直上塬区。古时支当渡口是连接三嘉塬和永和塬原住村民和商贾往来的重要交通要塞。当年的河流与渡船,滩渚与芳草,乡民与渡客,构成了一幅独特的人文历史风光。

源于子午岭的支当河,也叫芝塘河,在正宁境内流程60余公里,素有支当一曲绕村流的美誉。该河河道崎岖蜿蜒,江阔水缓,红树绿萍,鸟语花香;两岸青山,巍峨绵绵,风景如画,怪石嶙峋,美不胜收。尤其是夏季汛期来临时,流滩达10多处,仅关川至陈川不到10公里流程,跌差高达5到8米。遇上大暴雨,支当河浪涛翻滚,响声如雷,气势汹涌,在松树坪形成数米高的瀑布。一直有无风三级浪,平地一声雷的说法。

支当河流经正宁县三嘉乡关家川、陈家川,入陕西旬邑县。恰恰是这样一条风景秀丽的河流却把三嘉境内地形分割为一川一原两大块,也阻碍了当地人走出大山的通道。明清时期,正宁三嘉和陕西职田的群众迫于生计,只好坐船渡过支当河外销内购,出外谋生,天长日久就逐渐形成了客商歇脚补给的理想之地,后因此地较为重要,引起朝廷的重视,官方开始逐年扩建、加固、整修,还购置了能运载大宗物品的大型趸船,大家来往更加方便快捷。一时间,这里从过去因交通不便的冷清,变得热闹起来,支当古渡也就成为南北两岸繁华的交易码头和东西客商交流的重要驿站。

支当古渡是一处古老的渡口,每天晨起舟楫,百舸争流,暮听渔歌鸥归水际,一幅支当河胜览图映入眼帘。明嘉靖《庆阳府志》录描述了当时的壮丽景色,也阐述了支当古渡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支当古渡,船坞车辆云集,商贾往来喧嚣。春夏观景,百鸟鸣翔,牧童横吹短笛,悠扬婉转,河水澄清,烟霞异态,美不胜收。支当古渡码头虽小,但功能齐全,设备完善,市井俨然。从明嘉靖《真宁旧志》和一些遗传的民间资料可以看出当初的支当渡口有多么繁忙:嘉靖年间,支当渡口是一个商品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大小船只都要在这里停靠,或者装卸货物,或者补充给养。航运最兴盛的时期,有大小船只百余艘,及手推车、牛车,日渡客流余人次及。据说,当年站在渡口连接处的永和巩家台村的川台上,举目远眺,码头上的一派繁忙景象,熙熙攘攘的人流,红男绿女,老爷仆妇,老老少少。挑担的,推车的,叫卖的,询价的,各色人等,一片嘈杂;形形色色的货流,上船的牛羊,下船的猪鸡,人扛的花布,驴驮的瓷碗,肩挑的盐茶,百货万品,热闹繁忙。据民间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支当渡口成为著名的盐茶和畜禽古渡,盐茶和畜禽的交易空前繁盛,这些茶盐和畜禽的一进一出既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也为群众创收了不少经济效益,当时的支当渡口热闹非凡,每日从两岸来往人群车辆更是不计其数,渡口沿岸设满大大小小的商号,人喧马嘶的鼎盛交易中,缔造出一度繁荣鼎盛的商旅文化。

支当古渡自古被列为正宁明清时罗川八景之一。古往今来,不少诗人、画家、游客来此撮取奇异画面,并留下精美诗篇。清正宁知县折遇兰咏诗《支当古渡》:一脉罗川胜鹤汀,古桥苔影接云屏,夕阳鸥鹭参差树,野笛菰蒲长短亭。隔岸淡烟秋月白,夹堤疏雨暮山青,故乡他日扁舟兴,闲指中流一叶萍。当年岸边挽船的石孔以及石崖上为船夫开凿的山路,艄公歇息生活的宅院等遗址,至今仍依稀可见。民间口口相传的古渡历年树立的义渡孝勇碑,也印证着当年的繁荣和人文关怀。

后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支当古渡口和渡船在清末就逐渐消失在茫茫苍苍的历史洪流中,成为人们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如今,这里的热闹和繁华都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但漫步古渡遗址,用心拂去岁月的尘埃,静听历史远去的足音,当年的号子声、摆渡声,虽然已经遥远得无法听到,但看到两岸青山间一江碧水缓缓流淌,你会发现,支当古渡仍然散发着古老凝重的历史气息,一缕缕直入人的心底。庆幸的是,三嘉乡党委、政府能充分挖掘古渡的丰富文化底蕴和历史古迹,紧密结合地方实际,着眼于发展乡村旅游,盘活乡域内飞瀑流川幽谷响潭等自然资源,建成吊桥赏荷、鱼塘垂钓、农家休闲、支当古渡、翠坪晓月、十里荷花湾等自然景点,让人们在休闲娱乐中感受古渡遗址彰显出的独特魅力。

文丨师正伟

编辑丨安娜

值班主任丨崔凌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51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