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遗产线路在文脉延续中开启保护新格局

北京白癜风治疗选择哪家好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0518420286668560&wfr=spider&for=pc

年11月24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统筹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日前出台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在“构建新时代大遗址保护利用新格局”方面,提出依托大遗址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形成重要大遗址、国家遗产线路、大遗址保护利用片区为代表,点、线、面相结合的大遗址保护利用新格局,勾勒文明经纬、延续中华文脉。本报记者走访秦直道、蜀道、湘桂古道、南粤古驿道等国家遗产线路,介绍这些线路的前世今生以及新时期在增强文化自信、彰显区位优势方面所具有的深刻现实意义。

秦直道

见证民族历史承载文化基因

本报驻陕西记者秦毅实习生苏明利

“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这是《史记·蒙恬列传》中对秦直道简略的记载。这条神秘的古道,绵延在子午岭数百公里的主脉之上,与长城、兵马俑、阿房宫在同一时期诞生,是秦代仅次于长城的第二大军事工程,所具有的人文和艺术价值十分珍贵。

历史上,秦直道不仅是国防大道,也是重要的经济动脉和文化走廊。秦直道的开通,便利了中原内地与河套地区的交通往来,成为内地通向北疆的大动脉,也是李广、卫青等一代代名将北征的重要通道。千年古道见证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和发展,承载着炎黄子孙的文化基因和记忆。“今天我们依旧能在秦直道上看到无以计数的‘和市’遗迹,如‘白马驿’和‘车路梁’等,都是历年来商贸往来的见证。有些‘和市’至今仍保留着当初的原貌,它在向后人讲述着那些古老的、鲜为人知的故事。”跟秦直道打了10余年交道的陕西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徐伊丽说。

▲秦直道(陕西省文物局供图)

近年来,陕西省深耕遗址价值,围绕着秦直道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工作。年,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被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为配合青兰高速公路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直道遗址陕西富县桦沟口段进行考古发掘,青兰高速公路建设方为此把原先设计好的路线北移,追加了1亿多元的投资,体现了高度的文物保护意识,成为现代高速为“古代高速”让路的典型范例。同年,陕西富县秦直道遗址入围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年秦直道遗址延安段被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秦直道遗址被纳入了《陕西省申遗工作规划》。

多年来,相关部门对遗址进行了无数次的巡查,力求将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囿于20世纪科技发展水平与参与者主体的限制,当时秦直道调查所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地望观察、地表调查与文献研究,工作重点是地表观察到的道路遗迹、修建道路所开辟的垭口、堑山堙谷的迹象及有文物遗存的建筑遗址。21世纪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直道线路的调查,采取的做法是对理论上合理的路线,每一公里做出一个勘探点,垂直于直道钻探10余个探孔,绘出柱状剖面图,并用GPS或者全站仪测绘坐标及高程。这样既验证了是否确为古道路,又能把这些勘探点连接起来,形成很完整、详细、准确的道路平面图。

旬邑县秦直道遗址位于山脊和高地的路段,堑山痕迹非常明显,最窄处四五米,最宽处达30米。如今,这些遗址大部分被森林和植被覆盖,保存基本完好。旬邑县博物馆馆长何一平说,秦直道在汉代和唐代至少两次帮助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民族的入侵。这条路人迹罕至,但也客观上保护了历史遗存,让它能在荒草和树丛中沉睡。

“秦直道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表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肖健一表示,“秦直道发展空间在于保护,而非开发。保护好了,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后人可以解决;保护好了,我们阐释不了的内涵后人可以阐释。所以秦直道今天保护空间有多大,将来发展空间就有多大。”

年8月,陕西省文物局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指出,创新大遗址展示利用方式,践行“让文物活起来”,围绕大遗址的价值属性与空间属性,在游憩休闲、传播教育、环境提升、社会服务、产业转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其中明确,做好长城、丝绸之路、秦直道、秦蜀古道(蜀道)、茶马古道等线性大遗址保护利用。

此外,《规划》在谈及秦直道保护利用项目时明确:“依托秦直道遗址文化资源,建设秦直道沿线基础性保护设施、秦直道文化主题区、秦直道主题博物馆。”

遗迹具有自身的特点,秦直道遗址以保护为主,统筹规划,全面覆盖。陕西省文物局工作人员表示,秦直道沿线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加强遗存的本体保护和管理,减缓或杜绝自然、人为因素对遗址的破坏,进一步深化完善规划编制,在设计中注意同秦直道沿线各省的沟通协调,并在规划的指导下有序开展各项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秦直道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各项准备工作。

蜀道

擦亮文化品牌推动一体化发展

本报驻四川记者王雪娟

蜀道是古代联通巴蜀地区与关中地区的交通要道。古称陕西为秦,四川为蜀,历史文献将此道称为“秦蜀古道”,简称“蜀道”。商周时秦蜀之间已有蜀道雏形。战国晚期金牛道作为第一条官道出现。三国时期,曹魏军打通无人之地的阴平道,阴平道也因名将邓艾千里行军奇袭灭蜀而闻名天下。年川陕公路的通车标志着“蜀道难”的历史正式结束。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道、铁路、高速公路和高铁快速发展,古蜀道作为交通线路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蜀道优质的生态环境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逐渐被外界所熟知。

近年来,四川全力挖掘蜀道的品牌价值,大动作频频。组建了“大蜀道”文化旅游发展联盟,制定大蜀道文旅品牌建设方案,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以及旅游环线一体化发展迈出了探索的步伐。年,千年蜀道入选四川十大文旅品牌,成为当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

以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的剑门蜀道为例,沿途遗存的千佛崖、皇泽寺、观音岩、昭化古城、剑阁古城、鹤鸣山摩崖道教造像及石刻、觉苑寺、七曲山大庙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人气一直居高不下。值得一提的是,蜀道还保存了宝贵的文学遗产——晋唐以来余年间的剑门古蜀道诗文近篇(首)。

▲昭化古城(四川省广元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供图)

石牛入蜀、五丁开山、萧何追韩信等神话传说如今依然在民间传扬。旅游不仅是现代人的专利,据考证,明清以来就已形成蜀道游、蜀道饮食等文化现象,蜀道沿途遗存的音乐、文学、建筑、美术、书法、科学和其他文化遗产更是多不胜数。

“蜀道不仅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系统,还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长廊和通道型线性文化遗产。”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看来,“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蜀道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奇迹。

在历届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之下,蜀道保护利用工作颇有成效。此前四川新一轮的文旅资源普查结果显示,蜀道资源总量丰富、涵盖面广且利用成果丰硕。据了解,大蜀道目前已有3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4处国家级地质公园、5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5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

年,四川省启动蜀道申遗工作,提出蜀道文化线路整体申遗。此后的数年里,形成了《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广元共识》。年,蜀道(金牛道广元段)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年,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并被纳入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提名地范围。年4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成立由省长亲自挂帅的蜀道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申报工作领导小组,进入了蜀道申遗冲刺阶段。

为加强区域间合作交流,搭建区域旅游发展一体化新平台,擦亮“大蜀道”文化旅游品牌,年9月,“大蜀道”文化旅游发展联盟正式成立。四川省内包括广元、巴中、绵阳、德阳、南充、达州、成都7个市(州)的30个县(市、区)成为联盟理事会成员。

按照规划,下一步,四川将围绕大蜀道主题产品打造,集中推进51个文旅项目,品类多样,包括“千年蜀道”文化体验游项目、“畅氧蜀道”生态康养游项目、“穿行蜀道”山地运动游项目、“蜀道原乡”乡村休闲游项目等等。未来,四川还将加强与陕西、甘肃、重庆之间的省际协作,共建蜀道旅游“金三角”,积极推动蜀道申遗工作。

湘桂古道

彰显区位优势增强文化自信

本报驻广西记者宾阳文/图

在南中国的交通历史上,建于秦、兴于汉唐、沿用至今的灵渠,世界闻名。灵渠之外,在湘桂交界地方,湖南永州到广西桂林的广道大路、到广西贺州的潇贺古道,被统称为陆路湘桂古道。与灵渠相呼应,历史跨度超过千年的陆路湘桂古道也是声名显赫、地位重要。

史料记载,在水运不畅的情况下,官府一方面不断维修灵渠疏通河道,另一方面则构筑从湘南通往桂北漓江的陆路通道,以解决灵渠水运交通的瓶颈问题。陆路的打通,大大缩短了湘桂两地的交通距离和时间。从湘南永州到广西桂林,水路超过公里,而且在湘江段均为逆流而上,陆上走广道大路则只有多公里。桂林文化学者廖旺月研究发现,当时从湖南方向运来的物资,走水路经兴安灵渠要一个月,而通过马帮或人力运输走陆路,仅需一周左右的时间。

年,我国文物部门将湘桂古道确立为新型文化遗产,遗产类别为文化线路,备受社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7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