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怀素画像
怀素是我国唐代的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生于年,卒于年,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有评论家认为:“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书法率意颠逸,千变万化,法度俱备。”
陕西省作家、书法家、文艺评论家张社教先生数十年呕心沥血研究怀素,顺着怀素当年的足迹,踏访了国内多处怀素遗迹之地,撰写了大量的田野笔记,发表了几十篇研究怀素的论文,并被怀素研究会吸纳为会员。近年来,张社教先生在出版《怀素及其草书研究》之后,用通俗的小说笔法创作了《草圣怀素》,让普通读者读来,更能轻松、清晰地了解怀素一生的经历以及书法创作情况。《文化艺术报》即日起开辟连载专栏,刊发张社教先生的《草圣怀素》,以飨读者。
文/张社教
言归正传,大历十二年(年)十月二十八日,天气已经很冷了,怀素掩住僧房门,正在习字,突然随着声“藏真”的亲切呼喊进来一个僧人,怀素一愣,来人当胸就给了他一拳,道:“你还真认不出来了?”
怀素回神,道:“怀仁?这不是做梦吧!”便双手抓住怀仁肩膀,不停地摇晃着。
冷静下来,怀素发现朱遥也在后面乐着。
原来,怀素从上次回来就一直在打听怀仁的下落,硬是没有音信,他觉得此生可能都见不到怀仁了,没想到朱遥把这件事记在了心里,一直在打听,当他打听到怀仁在长沙栖云庵时,便捎信把他叫了过来。
打听到怀仁下落,他一直没告诉怀素,就是想给他一个惊喜。
怀素高兴极了,像小孩一样欢天喜地。他带朱遥和怀仁吃过饭,打开酒葫芦,开始了童年时光的回忆,不知不觉,一坛酒就被三个人喝得精光。
三人横竖躺在同一张僧床上。朱遥第一个睡着了,不久,怀仁也酣声如雷。怀素酒后就是睡不着,脑袋晕晕乎乎的,总想起来去写字。他挪开怀仁横在身上的腿,下床点灯。
这次回到书堂寺,伯祖父为了让怀素有更多时间习字,安排了一个小弥沙照顾他的起居,打扫卫生、研磨洗笔等等。墨汁是小弥沙白天磨好的,怀素知道水分有所蒸发,略加点水,边调墨边想,写什么内容呢?他随便写了一会,感觉这支硬毫秃笔书性很好,便展纸又一次写起《自叙》来。
他用的一种时下通用的纸,纵不盈尺(28.3厘米),横不足二尺(51.6厘米)。开始写时,怀素还很留意,总想将魏晋笔法贯穿进去,相对字字独立,笔法精到,表现出小心翼翼、努力控制的心态,如“西游”二字。写到第十七行“笔法水镜之辨”,亦颇见其学习晋人的成果。十五、十六、十七三行,线条顿挫牵掣有致。从“许在末行”开始,怀素尽管注意了收敛情感,但提按少了,笔法逐渐变得简单。
情绪此时相对稳定,节奏也相对平稳,似潺潺流水淙淙作响。写着写着,可能因被书写内容所感染,似乎酒力也在喷发,自“后作不绝溢乎箱箧”起,字的跳动与行的摆动逐渐加剧,似山涧溪流进入波涛万顷江河一般。从“戴公”二字开始干脆进入了“无我”的化境,把笔法的束缚抛到了脑后,越写越任性,节奏愈益加速。自“皆辞旨激切”至收笔的七行,达到了全篇的最高潮。字形一路放大,显现挥毫时愈发无拘无束、自由奔放、一泻千里、奔腾澎湃。
放下毛笔,怀素把所写的排列起来,个字共用了15张纸。他看了整体效果,觉得是写过的数十次当中最满意的一次。由于多次书写,内容娴熟,倒背如流,和大历十二年第一次书写的“蜀本”相比,没有了生涩感。通篇看笔墨精熟,浓淡枯湿,自然妙有;中锋行笔,贯以篆籀,婉转圆通,细线瘦硬,使转如环,大象无形。偶尔有侧锋点画,如“奥”字,因笔小字大的原因,似乎压到了笔根,更显得率性搦笔,自然天成。
前后比较,大历十二年之《自叙》用兔毫笔书写,笔毫较为柔软,笔画肥厚,提按丰富,可能是初次书写,速度较慢,字与字相对独立,连缀较少。而一年之后书写的《自叙》,也可能是经过了许多次书写,非常熟练,连缀不断,结字险峻;用硬毫秃笔,笔画瘦硬,开始还有提按,写到最后,平动神速,不事提按,完全进入了无法而法之境界。前者《自叙》理性占主导地位,后之《自叙》,抒情占主导地位,明显可以感觉得到后者比前者更为坚定自信。前后比较,后者以神采取胜。
怀素也没想到,这次一不留神的《自叙》之作,竟千古流传,成为书法史上一座与张旭《古诗四帖》齐名的丰碑,也成了奠定他“草圣”地位的成名作。此次《自叙帖》流传到宋时被苏子美收藏,如今习惯称为《苏本自叙帖》,誉为草书之绝响——“天下第一草书”,此为后话。时年,怀素正值四十岁。
张社教,笔名张烨。陕西省旬邑县人。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散文学会会员,怀素研究会会员,先后在《书法报》《书法导报》《书法》杂志、《中国文化报》《延河》《延安文学》《宝葫芦》等报刊发表书法理论文章及文学作品,出版《怀素及其草书研究》。
图片来源:网络
连载回顾
原标题:《草圣怀素(连载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