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扁平疣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404/8812972.html
合水县直道山庄附近瞭望台上所见直道走向,陕甘交界处的秦直道完全沿子午岭山脊行走,是名副其实的“沿脊线”路。
在陕西和甘肃庆阳交界的子午岭上,如今横亘着一条若隐若现鲜为人知的古建筑,据史书记载和史学家考证,此乃“秦直道”,是秦王朝修筑的一条咸阳通往北方河套地区的军事要道,在防御匈奴族和北方少数族奴隶主入侵中原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秦直道,是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二至公元前二一○年命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其穿越十四个县,七百多公里。
如果说秦直道是矛,长城便是盾,兵马俑是兵,阿房宫便是王权的中心,它们四者是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它们形成了一个强大王朝的象征。
然而多少年来,长城、兵马俑、阿房宫早已成为名闻天下的世界奇迹,而秦直道却好似成了一个时代的弃儿,被人遗忘。
上世纪70年代,历史学家史念海实地考察秦直道的成果《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发表之后几乎无人问津。
午亭子九层窑洞局部。
直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
年3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甘肃庆阳境内一些秦直道遗址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6月,国务院将秦直道南段——陕西旬邑段、北段——内蒙古的鄂尔多斯段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3月,甘肃庆阳境内一些秦直道遗址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5月至11月,甘肃庆阳市会同有关部门对境内秦直道遗迹进行了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并完成了《甘肃秦直道调查》一书。
鉴于此,年7月至年11月,记者多次深入子午岭林区,探访了甘肃庆阳境内秦直道遗址。
据考证,秦直道从今陕西旬邑县进入甘肃正宁县,延至宁县、合水、华池县,经过四县的30个乡50余个村庄,然后进入今陕西吴起县,继续北上。其在甘肃境内的路段,正宁县70公里,宁县60公里,合水县50公里,华池县公里,总共有余公里。
合水县博物馆馆藏的巨型碌碡,相传秦直道筑路时用的就是这样的碌碡。
01
秦直道,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俗称“皇上路”、“圣人条”、“直道”。是公元前年秦始皇为了北击匈奴,有利于戍边战争,特派大将蒙恬率30万军队和民夫修建而成,距今已有年,比世界最早的高速公路(波恩至科隆的高速公路)早4年,比著名的罗马大道宽3—8倍,长15倍,是世界公路的鼻祖。它的平、直、宽,都符合现代高速公路的特征,其主干道最宽处可并排行驶十二辆大卡车。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秦直道全长“千八百里”(约合今余里),从咸阳所控的甘泉宫(今陕西淳化县)开始,一路向北,直通边塞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麻池古城)。途经陕西、甘肃、内蒙古等三省区十四个市县,八十余乡历时两年半主体全线贯通,是当时由咸阳至九原郡最为捷近的道路。随着唐宋以后政治格局的改变,秦直道才逐渐被忽略,转为民用。
《蒙恬列传》中说秦始皇想巡游天下,取道九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直通云阳县甘泉山的林光宫(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乃命大将蒙恬负责修路。从九原到甘泉,一路开山填谷,全长千八百里(约合今公里余)。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经过深入的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在上世纪70年代所撰的《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一文中指出:“直道全线的路线:由陕西淳化县北梁武帝村秦林光宫遗址北行,至子午岭上,循它的主脉北行,直到定边县南,再由此东北行,进入鄂尔多斯草原,过乌审旗北,经东胜县(今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西南,在昭君坟附近渡过黄河,到达包头市西南秦九原郡治所。一半路程修筑在山头岭上,一半路程修筑在平原草地。”
陕西师范大学吴宏岐教授在《秦直道不经过上郡及其属县阳周的证据与原因》的考证中对秦直道进一步细化指出:“直道离开林光宫后就进到子午岭中,循岭北行。经今陕西省旬邑县东的石门关,北行至凤子梁,再经今甘肃省正宁县刘家庙子林场、黑马湾、野狐崾岘、南站梁,而至今陕西省旬邑县雕岭关。从雕岭关开始,直道循子午岭主脊,大致呈西北走向,过陕西省黄陵县艾篙店、甘肃省宁县五里墩,到达兴隆关,再经甘肃省合水县的黄草崾岘到青龙山,沿合水、华池两县分水岭向西北延伸,到华池县的麻芝崾岘,然后纵穿华池县境,经红庄、墩梁、老爷岭、新庄畔、羊沟畔、黄篙池畔、深崾岘、高崾岘、墩儿山,过打扮梁的雷崾岘、五里湾、张新庄、田掌,进入陕甘两省交界的丁崾岘、墩梁,直达营崾岘。营崾岘是秦直道与明长城的重合之处,也是一处交叉的十字路口。秦直道沿长城内侧向西北延伸,经营盘梁、南湾、箱子湾到白石全出长城,入陕西省定边县的马崾岘,重合之处长达20公里。从定边县南境起,直道折向东北,经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红庆河,再转向北行,过东胜区西的二顷半、海子湾、城梁,直抵黄河南岸的昭君坟,在此渡过黄河,就是今包头市西的秦九原郡治所在地。”
年参与庆阳市境内秦直道考察的胡庆红是一位热衷于秦直道研究的女学者,据她介绍,为更好地保护和认识秦直道,庆阳市抽调各县区有关文物考古人员对分布在甘肃庆阳境内的秦直道进行普查归档,考察历时数月,文物考察人员历尽千难万险翻山越岭,出没子午岭深处,进一步确定秦直道在庆阳境内的路径,最大限度地将秦直道纳入史册。
甘肃境内秦直道遗址主要沿子午岭主峰南北纵行,长度约余公里,经过30个乡镇50余村庄。现存道路遗址,最窄4—5米,最宽6—10米。沿道路两旁的险要之地,仍保存有城障、关隘、烽燧遗址。沿途蜿蜒于子午岭森林中,这里风光旖旎,春夏满山披绿,入秋万山红遍,冬季银装素裹,景色十分壮观。
数千年后再寻觅秦直道遗迹,一靠走向推测,二靠留存的路基夯土层和沿线分布的烽燧判断。子午岭的地理位置决定秦直道在防御匈奴族和北方少数族奴隶主入侵中原具有很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置身秦直道遗址,无不感叹数千年前秦始皇的伟大和秦朝的强盛。这是—个巨大的工程,两千多年前就能创修这样巨大的工程,不能不说是历史上的奇迹!
秦直道沿途发现的古代遗存,据此判断,秦直道在秦汉以后长期被商贩、行旅所利用,它也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02
站在正宁县调令关的瞭望塔上,秦一号兵站、秦兵马巡检司尽收眼底,寻秦直道遗迹方向望去,甘肃正宁县和陕西旬邑县以子午岭山脊为界,秦直道便沿着山脊伸向远方。
同样在甘肃合水县、正宁县和陕西富县、黄陵县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午亭子,身置高处依然隐约可见山脊上似有通道。
子午岭是一个茂密的原始森林,难以想象当年是如何勘测出这样一条道的。有人说,子午岭上森林密布,陌生人进去就像进了迷宫,很难寻路出来。时间紧,路径长,秦人是怎样选址、设计、建成直道的?想当年,难道仅仅依靠刚发明不久的罗盘定位技术,蒙恬们就具备了如此辽阔地域内的大地测绘技能了吗?就是按照现代人的思路,如果没有特定的技术支持,要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在一个无论是地理方位还是地质条件都十分陌生的区域内完成这么大的一项工程是难以想象的。
从选址来说,蒙恬等军事政治家选择子午岭和鄂尔多斯草原两类地形地貌修直道,既能避免沿途河川的阻拦也能利用地貌空旷辽阔任由大队兵马驰骋。在辽阔的草原上驰骋不难想象,“直道”经鄂尔多斯草原后进入子午岭,沿子午岭主脉由北向南,直至子午岭南端的甘泉山。子午岭是一座高大的山峰,山区面积广,支岭较多,地形复杂,地势险要,是延州、庆州以及关中的屏障,扼控着东西两侧的河谷大道,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秦直道选择子午岭南下。
确定了子午岭这个主路线,蒙恬们巧妙地利用了子午岭上历代民间踏出的小道。考古资料证明,子午岭庆阳市境内,包括宁县、正宁等地,从新石器时代、先周、西周、战国以来就一直有人居住生活,他们打猎种地,与外界交往,逐渐在山脊上踏出了一条小道。蒙恬经过一番考察,认识到这条悠长的小道是南北通行最便捷、最容易修整的道路,就确定直道以旧有小道为基础开拓修建。
在荒郊野岭修筑直道这样的大工程,想必土方量很大,但北方匈奴不会给你太多时间,蒙恬们大多路段利用有利地势,砍去树木,铲掉杂草,拓宽路面,夯实路基,修成直道。因而“千八百里”的直道,秦军只用两年多的时间就基本修通,车马可以经行了。据传,在秦直道路面上有至今不长乔木一说,可见蒙恬率大军对路面夯实之坚固。秦二世继续“治直道”,可能只是秦直道修建的扫尾工程和障堡、烽燧、哨卡等附属设施的建设。
秦直道能在两年多的时间修成,另一个重要保障便是30万大军在大将蒙恬的指挥下,加上皇长子扶苏的监理,汇聚成无与伦比的有利条件和力量,确保了直道的高质量、高速度完工。蒙恬自祖父蒙骜、父亲蒙武以来三世为将,多谋善断,勇冠三军;扶苏眼光远大,正派爱国,敢于对父亲的“坑儒”等不当行为多次当面提出批评,因而被赶出首都,令到今陕北去当监军。他们二人后来虽被赵高、秦二世、李斯等阴谋赐死,不得善终,但他们接近下层、智慧英勇、赫赫功勋、廉正行迹,却和秦直道、长城相辉映,千古永存。时至今日,秦直道经过的地方还有许多有关他们的传说在民间流行,如在今宁县境内,还有扶苏的纪念冢,旧有纪念碑。
蒙恬作为全面负责筑长城、修直道的大将军,率30万大军,将匈奴骑兵从阴山以南赶到阴山之北,控制了阴山地区,在新得的沿黄河一线,包括今甘肃榆中县在内,设置了四十四座县城,从内地迁徙民众,到这些县城开田种地,设九原郡进行管理。然后火爆地展开了“堑山堙谷”,筑长城、修直道的巨大工程,这44座县城在修筑直道和长城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修筑“直道”对子午岭山脉周围交通网络形成了控制,子午岭东西两侧的延川道和马莲河道是两条平行的河谷道,它们之间的连接必须通过子午岭才能形成网络。互相补充、互相影响。因而在子午岭上有许多关卡都处于秦直道上。如沮源关(兴隆关)、雕令关、大山门、午亭子、老爷岭等处都是主要的十字交叉路口,都有一些关隘设施,控制着子午岭周围的交通网络。特别是成为控制延川道和马莲河道的重要咽喉,成为边郡重镇和关中的天然屏障。
从合水县城往子午岭林区走大约四五十公里,有一个地方叫午亭子,从界碑上可见这是陕西富县、黄陵县和甘肃正宁县、合水县四县交界地。这里有庞大的古窑洞群遗址。这些窑洞共分上下九层,有一二百孔之多。而且此处全是土窑洞,尽管已经废弃,可在一个山梁上并排挖出九层几百口窑洞也应该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是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窑洞建筑群。
据传,午亭子相当于当年秦直道上的驿站,可见秦直道在这里的繁华程度,同时当地适宜人类定居活动对修筑秦直道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
正宁县调令关遗址附近的指示牌。旅游开发逐渐兴盛,每年来子午岭林区参观秦直道的游客逐年增加。
03
秦直道是劳动人民在距今年前,用落后的生产工具,沿着山岭和沙漠草原修筑出的长达余公里、宽50米左右的车马大道。而且仅用两年半时间,就完成了选线、施工、建筑驿站、邮亭等任务,其速度之快,工程之艰巨,在中国乃至世界筑路史上可谓奇迹!秦直道修成后,除在军事上收到威慑的效果以外,对于南北政令统一、经济开发和文化交流,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据《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一书中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见证》一文称,年至年对内蒙古奈曼旗沙巴营子古城进行清理发掘时,发现刻有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诏书铭文陶量器残片,字体系秦隶。内蒙古赤峰市蜘蛛山遗址也出土有印着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诏书的陶量器、衡器,赤峰市三眼井和敖汉旗老虎山出土有秦代铁权,重量在30公斤以上,铁权上有秦始皇诏书铸文。证明秦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的政策,通过秦直道,也强力推行于长城沿边的郡县。
秦直道是为运送兵员、军需,传递军情和指挥信息,防御匈奴,维护秦帝国北部边防和国家统一而修的。它同长城一样,是秦王朝边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直道与长城相配套,加上蒙恬的善于指挥,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边防作用。用汉朝贾谊《过秦论》中的话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意为蒙恬迫使匈奴骑兵退却七百里地,而后建筑了长城、直道,从此匈奴人再也不敢越过阴山、黄河,到河南地牧马了,善于骑射的匈奴人也不敢南来报仇雪恨。秦直道和长城,是中国军事史上的奇迹,也是秦朝北部边防稳固的基石。
秦朝灭亡以后,秦直道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汉初年,匈奴贵族势力曾两度试图进犯关中,匈奴主都没敢从九原直接南下,正是子午岭上增添了一条直道,使得匈奴贵族不能不有所顾虑。
元封元年(前年),汉武帝“自泰山复东至海上,至碣石,自辽西历北边九原,归于甘泉”(《汉书·武帝纪》),所走的正是秦直道。这次巡幸,司马迁曾经随行,故而能将秦直道的起讫地点明确记载下来,并说“行观蒙恬所为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史记·李斯列传》),对秦人开辟直道的利弊得失进行了历史总结。西汉时期不仅积极利用秦时所修的直道防御匈奴南犯,而且对于直道的维护也曾有所着力。
唐朝建都于长安,强大的突厥族雄峙于漠北,频繁南侵关中。后来唐王朝转守为攻,再夺河南地,设置东、中、西三个受降城控制阴山防线(《元和郡县图志》卷四),秦直道联系北边诸军要镇的作用仍显而易见。
一直到了明代,秦直道仍旧是一条通途,清朝初年才渐趋湮塞。据乾隆《正宁县志》:“此路一往康庄,修整之则可通车辙。明时以其道直抵银、夏,故商贾经行。今则塘汛废弛,通衢化为榛莽。”
可见秦直道在当时和后世都是南北地区、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丝绸之路”网络线路的一部分。在古代军事史、交通史、经济文化交流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直到近代,秦直道还是关中陇东一带商品运往河套、内蒙古等地的大动脉。延至近现代,秦直道是当地同外界物资、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今天,甘肃正宁在正宁林场按照秦人当年的布局维护修整了秦一号兵站遗址、调令关遗址、兵马巡检司遗址等旅游景点。合水县连续三年成功举办秦直道马拉松赛,吸引来自全世界的马拉松爱好者参加,对推动秦直道文化交流和秦直道旅游效应起到了积极作用。